説到宋朝,能夠形容這個朝代的一個特點的詞語之一就是“弱”,為什麼?因為長期處在北方各個少數強大民族的包抄欺負之下,不能收復漢人河山就罷了,一味地退卻忍讓,最後因此亡了。
宋重文輕武,不過在北宋的時候還算剛氣尚未全脱,還能跟遼對抗一下。不過結果肯定是失敗了,不然怎麼有以後的南宋屈居於南方,每年給北方送錢買一段和平時期這樣的事呢?可是這種安全終究只是一時的。
宋和遼國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戰事,從此讓漢人想到打仗,就瑟瑟發抖不敢強爭,什麼戰事如此讓人膽戰心驚呢?這就是遼宋總決戰——歧溝關大戰。其實在進行此戰之前,宋太祖就敗過了,而且敗得非常慘,屬於顏面無存,當時是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
982年,太宗沒有氣餒,仍然計劃北上打遼,正在此時他聽聞遼國內老國君已經暴斃,繼位的還是個小朋友(遼聖宗),國家沒有主心骨,只有蕭太后一個女人撐撐場面,心裏就有了譜,準備趁虛而入。
太宗想要藉助北方兩個其他的政權打擊遼國,比如渤海國和高麗,但是誰知道這兩國都不給力,早都被遼給馴服了。不過這也沒有動搖宋太宗打擊遼國的計劃。
太宗用盡一切辦法在國內召集了一支20萬人的軍隊。分配了十萬大軍給曹彬、米信出擊雄州、霸州,這屬於東面襲擊的部隊,另外還有兩方中路和西路,一個是田重來帶隊,另一路則是潘美,楊業來掌管。各自爭取到飛狐口、蔚州、寰州、朔州、應州。這樣做的目的是陷敵方與包圍之中,難以逃脱。
986年,雙方拉開了戰爭的序幕,與遼國的決定不同,宋太宗沒有親自上陣督軍打仗,可能是怕了,但是蕭太后認為皇帝坐鎮在這個特殊時期特別有用,因為士氣是戰爭獲勝與否的重中之重。於是她和遼聖宗一起御駕親征。不過此次擁兵十萬的曹彬也面臨着敵方的一個難以對付的將領--耶律休哥。
一開始宋還是佔了先機的,幾次初戰就把要奪取的重要地方都拿下了,不過耶律休哥是個非常熟悉作戰的名將,他沒有正面迎接宋軍,而是不斷利用騷擾,斷敵人糧草等技巧打擊對方。
不勝叨擾的宋軍終於出了問題,不是正面軍的策略出了問題,而是後方。本來要撤退的東路軍在太宗的要求下繼續等待會師,這種壓力之下曹彬無可奈何,雖然中路和西路都比較順利但最後東路還是失去了涿州。將士們想要繼續攻打契丹,於是他們再進軍,這次還要一邊挖溝壕做防禦。
不過契丹一方發現天氣炎熱乾旱,還是繼續騷擾宋軍最為有效,在壓力之下宋軍又一次崩潰,除了被騷擾,曹將軍還聽説敵方援軍也就在附近,他覺得戰局不利真的準備撤退了。這次一起撤退的還有百姓。
契丹的軍心大振,趕緊追擊,終於迎來了一場正面大戰,不過當時的宋軍軍心已經散了,已經非遼對手。曹將軍見反擊不行帶領一小眾人殺出了重圍。這可苦了剩在原地的宋軍,他們被契丹人殺死無數,很多人被迫逃到了白溝河岸邊,然後無望反擊跳河逃跑,活下來的也不多,還有一部分人如李繼隆和一羣人反抗後逃脱了。
曹彬這支也沒躲過追擊,也是被追到了河邊渡河逃跑,淹死了不少宋軍。另外兩路軍隊雖然戰果好一點,但也沒好到哪去,西路軍將領戰死,兩軍後也撤退。這一戰徹底改變了中國局勢,遼用京觀恥笑宋朝,而漢人自此害怕北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