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煤山自盡時,魏忠賢若還活着,明朝還能延續嗎?

這個問題,很像一個火藥桶,而在網上因為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長久以來,從明史一直到現代史學家的評價都站在東林黨一邊,而鄙視閹黨的行為,這一點已經成為主流的觀點。但在網絡世界中,卻出現了另一個風向,那就是追捧閹黨而鄙視東林黨,儼然成了新一派主流觀點。因為這樣的分歧,導致這個問題存在極大爭議。
崇禎煤山自盡時,魏忠賢若還活着,明朝還能延續嗎?

大壞蛋魏忠賢的名號,已經叫了很多年,而一些例如魏忠賢不死,可以為大明續命的説法,始終只是一種可能性猜測,而這種猜測,很大程度上只是源於崇禎皇帝的遺言以及厚葬魏忠賢的做法。但這些真的算是證據嗎?
從推理角度來説,無論是崇禎遺言還是做法都可以推論出,崇禎皇帝對於魏忠賢的態度出現變化。從原來的憤怒,仇恨,變成了之後的後悔。這是一個很容易推理出來的結論,但不能因為這個推論就説明魏忠賢對於明王朝的作用有多大。
對於魏忠賢的態度,其實更能體現出崇禎皇帝的性格。歷史上的崇禎皇帝,其實是一個讓人又是可憐,又是可恨的皇帝。崇禎皇帝並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亡國之君,相反,他很辛苦,也很想把這個國家治理好,個人生活也很節儉。這是一個明君應該具備的優點。但崇禎皇帝的性格,存在很多缺陷,其中包括極端和多疑。
崇禎煤山自盡時,魏忠賢若還活着,明朝還能延續嗎?

崇禎皇帝或許是因為太想做出事業,所以變得很急躁,這種急躁,變成了一種極端和多疑。從短時間內提拔袁崇煥,再到判了袁崇煥凌遲,可以體現出這種性格產生的影響。對於崇禎皇帝來説,信任一個人很容易,不信任一個人,也很容易。這樣一來,思維就會進入簡單的二元化思維,要麼對,要麼錯。
對於魏忠賢的態度,就是這種簡單二元思維產生的結果。從這種心理狀態中,我們可以發現,是因為崇禎皇帝對手下文武百官徹底失望,才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而為什麼選擇閹黨,那是因為,是他一手把閹黨除去,自然會第一時間想起閹黨,這也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極端思想作祟。
在這種非正常思維方式的影響下,崇禎皇帝必然會做出並不理智的判斷,而從這種並不理智的判斷,來推論出魏忠賢可能會為明朝續命,也是不理性的。
對於魏忠賢,網上普遍有這麼幾個誤區:
誤區一,魏忠賢為國聚財,減少老百姓負擔,削弱達官貴人的實力。
這一點,不能説錯,但也不能説對,明朝的黨派紛爭,都是打着偉大的旗號,但歸根到底,只是為了黨派利益,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都一樣,只是是知識分子羣體,而閹黨是社會底層羣體罷了。
崇禎煤山自盡時,魏忠賢若還活着,明朝還能延續嗎?

因此,在理論上講,一些政策的確對老百姓有好處,但實際上老百姓並沒有取得太多好處,依然在貧困線上掙扎。而針對於達官貴人,的確如此,閹黨的成分大多數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天然對達官貴人存在對立,這和為民請命沒有半點關係,只是因為這些人有錢,而閹黨需要這些人的錢以及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生活並沒有太多改觀,而閹黨卻越來越有錢,國家被慢慢掏空,以至於國庫空虛。
誤區二,魏忠賢提拔了大量的能人,屢次擊敗後金。
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類似於偷換概念的問題,很多人認為袁崇煥等人為魏忠賢修築生祠,想當然的認為,袁崇煥是魏忠賢提拔的。這種情況,也存在很多邏輯上的問題。
因為,培養袁崇煥的人物是孫承宗,真正提拔袁崇煥的人是崇禎。而孫承宗則是徹頭徹尾的東林黨人。
崇禎煤山自盡時,魏忠賢若還活着,明朝還能延續嗎?

孫承宗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朱由校的老師,朱由校當了皇帝之後,他成了朱由校最信任的人之一,這時候的朝廷是東林黨人的天下。從天啓二年,一直到天啓五年,孫承宗用了四年時間,經營着遼東廣闊土地,提拔祖大壽,袁崇煥,滿桂等名將,雖然這時候這些名將還沒有表現出國家棟梁的風範,但正是因為孫承宗的苦心經營,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勝仗。
而當孫承宗在苦心經營遼東的時候,魏忠賢正忙着和東林黨鬥。從天啓元年一直到天啓四年,魏忠賢才擊敗東林黨,權傾朝野。而僅過了一年,孫承宗就被迫辭官。可見,魏忠賢除了忙着整人,對於遼東局勢並無太多貢獻。而當袁崇煥等人大放異彩之時,正是魏忠賢倒台之後。
崇禎煤山自盡時,魏忠賢若還活着,明朝還能延續嗎?

很多人覺得,魏忠賢不死,明王朝會更好,實際上,如果沒有魏忠賢的折騰,明王朝才會持續時間更長。因此,無論現在有多少為魏忠賢洗白的觀點,都無法真正為魏忠賢洗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5 字。

轉載請註明: 崇禎煤山自盡時,魏忠賢若還活着,明朝還能延續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