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土木堡戰離朱棣北征僅二十年,張輔等名將尚在,卻20萬精鋭盡毀!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經典

朱棣親征之前,派五大將率十萬精兵討伐瓦剌,結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朱棣大怒,親率大軍討伐,打的瓦剌屁滾尿流,稱臣服軟。可以説沒有朱棣,這明朝軍隊根本就不夠看。瓦剌經過這一次失敗後選擇了避而不戰,遊而不擊,在望山跑死馬的大草原上和朱棣玩躲貓貓,使得朱棣親征成了武裝大遊行。後來瓦剌選擇了臣服,人家既然服軟朱棣也不好打他們,這就埋下了禍患。正統十四年七月,王振唆使英宗率二十萬明軍精鋭,御駕親征瓦剌。土木堡之變稱得上是明朝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歷史了,這一戰皇帝被俘,二十萬大軍被屠,明朝幾十年的積蓄一戰打空。
這一役、文臣武將、精鋭士卒死傷殆盡;糧草馬匹、衣甲火器盡入敵手。一時間差點讓明朝重蹈宋朝的覆轍,包括張輔和朱勇等成祖朝留下的北征名將,悉數死於這一場戰爭。還好,大明還有棟樑在,力保大明江山(于謙),他積極擁立當時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即後來的景泰帝,有效的穩固了國內的局面,避免了一次王朝的變更。於是也有很多人不理解,離朱棣去世僅僅二十多年,怎麼就這麼差了呢?首先是天時:當時大軍回程時間是1449年七八月間,正值雨季。土木堡位於兩山之間的河谷地帶,一旦山洪泛濫道路泥濘則幾十萬大軍將很難機動展開。更要命的的是土木堡後方的官廳水庫,一旦山洪暴發水庫水位一定會暴漲,帶來的後果就是回撤路線完全被封。前有追兵,又遇山洪,歸途被大水所截,豈有不全軍覆滅之理。
再有就是武官不被重用:在明朝的權力體系中,武將的地位是最低的,一支軍隊中的文官能任意處罰軍中的武將,皇帝派出的太監監軍其權利同樣是超過了武將,會打仗的人不能掌控軍隊,交給一羣不會打仗的人管理,最終導致了明朝中後期軍隊的腐敗以及無能,以至於到倭寇入侵的時候,2萬軍隊竟被40名日本浪人追着滿山跑,而土木堡之變的最大根源也同樣如此。明英宗是很鬆懈、帶着一種君主巡遊國土的心態領兵而去的。不僅如此,明英宗軍事上完全依賴王振,而王振區區一個太監,阿諛奉承之術,天下無敵,但是真才實學一點都沒有,比下西洋的鄭和差遠了。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誤導了英宗,而一幫能臣猛將的建議,全都被忽略。張輔完全被王振當成了一個隨軍吉祥物,而且由於年紀大,史書記載:“輔老矣,默默不敢言。”每次讀到這裏就痛心不已。
有時候雖然軍隊厲害很重要,但如果碰到了一個蠢才將領,那這支軍隊也終將要遭受,滅頂之災。事實果然不出所料,最終20萬大軍紛紛被也先俘虜,就連皇帝也成了階下之囚此事傳回朝內,頓時引起民聲大躁,一國皇帝都成了階下之囚,引起了一片激奮。最後就是朱棣的北伐並沒有沉重打擊瓦剌:朱棣北伐並沒有對瓦刺造成毀滅性打擊。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距離打敗元也不過百年時間,朱棣的北伐只不過是暫時擊退了瓦剌,成果並沒有多少。傷筋動骨二百天,瓦刺用了二十年時間重新崛起是有可能。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由盛到衰這個過程是必然發生的,但導火事件確實偶然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來説,是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次不小的打擊。但正是由於名將尚存,所以敗得這麼慘的明朝仍然挺過來了,並又延續了接近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