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編者按:在《土木堡之敗明英宗該不該背鍋?指揮差一截,還低估瓦剌的鐵騎大軍》一文中,我們介紹了土木之變戰前明英宗出征時的局勢。那麼,我們現在來討論另一個土木之變的關鍵點——是否因為取道居庸關回師才導致了土木之變?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從衞星地圖上,可以看到,燕山、雁門山以外,也即居庸關、紫荊關、雁門關以北的地區,不但相對平曠,而且對於蒙古草原可以説是空門大開。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1449年7月19日,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尋求與也先決戰。

也先並不想馬上與明軍決戰,於是向北撤離。顯然由於籌備了半年以上,也先的軍隊攜帶了大量的牛羊,可以維持長期的作戰。而明軍僅僅作了兩天的準備,如果停留在大同空耗,補給根本沒法維持。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蒙古梟雄也先

明英宗本來打算從大同繼續北上與也先野戰,但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得到情報,也先已經做好周密的在大同北面伏擊明軍的準備。加上大同一帶當時大雨滂沱,地面泥濘,讓明英宗意識到繼續北上風險很大,於是決定回返。到了這時候,明英宗才知道自己倉促出兵是多麼的魯莽。實際上,如果後勤準備做得充分的話,明軍只需要大軍停留在大同與也先長期對峙,也先軍中的牛羊吃盡就不得不退兵,明朝也可萬無一失地逼退蒙古人。而也先再組織這樣一支十萬規模的大軍就不知是猴年馬月的事情了。但因為明英宗的倉促出兵,使得大軍不得不在有蒙古軍威脅的情況下離開大同,無功而返。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從地圖上看,明軍似乎是在長城裏面被蒙古軍打了埋伏。但實際上明英宗時代只完成了內長城,大同、宣府以北的長城防線合龍是嘉靖中期的事情。圖上那一道外長城防線,當時是幾乎不存在的。

看起來紫荊關離大同要近一些。《明實錄》稱王振害怕大軍踩壞其家鄉蔚州的莊稼,才阻止大軍由紫荊關回師。但《宣府鎮志》顯示王振建議明英宗從紫荊關回師,並沒有提到自己家鄉的莊稼,那麼選擇從居庸關回師應當是明英宗自己的決定,甩鍋給王振屬於為尊者諱。但是走居庸關回師一定是明軍遭受毀滅性打擊的關鍵嗎?倒也未必。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居庸關當代景象

走居庸關雖然路途較長,但是途中要經堅城宣府。同時宣府、懷來一帶山陵起伏,和山西北部的平曠大有不同。由於長途西征卻一仗未打就返程,明軍上下都士氣低落。加上糧草快速消耗,明軍的戰鬥力快速下滑。在這種情況下,明英宗感到走山地丘陵較多,不利於蒙古鐵騎衝擊馳射的宣府一帶,入居庸關返回京師,會較為安全。或者,他仍有依託山地地形在野戰中擊敗蒙古軍的幻想。而也先顯然非常有耐心,不到最後一刻他不會拋出撒手鐧。蒙古軍給養充足,軍心穩定,而明軍給養不斷消耗,軍心越發動搖。遲一些決戰,對也先有利。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大同守將郭登在土木之敗後仍然守住了大同城

實際上,親征軍離開大同不久,也先便捲土重來,橫掃了大同周邊的城堡。雖然大同本城堅固,在主將郭登的堅守下未曾淪陷,但由於烽燧城堡的大量淪陷,傳遞消息的系統被摧毀,等於變成了盲啞狀態,不再能與親征大軍取得聯絡進行支援。大同鎮本來兵力充足,但在明英宗出征前也先來襲時沒有搞清楚蒙古軍兵力就倉促發動野戰,損失了接近四萬軍隊,導致面對蒙古軍的掃蕩沒有還手之力。由此可見,不必説走紫荊關,哪怕是向南走雁門關入山西,路上也會遭受蒙古大軍的追襲。而就攻城能力而言,蒙古人確實比起當初的匈奴、柔然人有了很大的進步,修築防禦體系對抗他們的成本也高得多了。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蒙古騎兵

隨着親征軍向居庸關移動,也先的軍隊又打殘了宣府周邊的城堡,令宣府成為孤城。當時宣府兵力薄弱,只有一萬三千五百人,守將楊洪僅僅能自守而已。但這是否代表親征軍一定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呢?並非如此。土木慘敗的關鍵,是朱勇、吳克勤兩部(戰兵合計3-5萬)後軍遭受也先軍打擊,全軍覆沒,更使得親征軍失去了大部分寶貴的騎兵機動部隊,才不足以從蒙古軍的堵截下殺回居庸關。顯然,這是因為在多山的宣府周邊地帶,明軍行軍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脱節。這與大量優秀軍官正參與南方戰事,明英宗的團隊質量不足(曾征服安南的張輔當時雖在軍中,早已老邁昏聵),以及明英宗本人毫無居中調度才能,諸將又不敢妄對皇帝提意見導致的。宣府一帶丘陵起伏,適合打殲滅戰,曾經埋葬數十萬金軍的野狐嶺之戰幾乎是土木堡之變的先聲。由於朱勇、吳克勤兩部的覆沒,蒙古軍戰兵數量對明軍可能已形成優勢,在騎兵上則全面佔優,更能夠藉助宣府一帶多山的地形打圍殲戰。至此,明朝大軍的命運已經決定了。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土木堡之變

當然,由於紫荊關方向地形平坦,不利於殲滅戰。我們可以認為,假設走紫荊關,或許明英宗仍然會被俘,但是明軍的損失應當會小很多。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殘星幾點哥,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1 字。

轉載請註明: 這鍋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走紫荊關,能避免土木堡慘敗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