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倒不是心大、膽兒肥,而是人家的職業比較特殊——使者。
在古代,即便對方主帥再痛恨眼前之人,大多人卻不願下令砍了對方。因為在軍中一直流傳着一個“潛規則”,那就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這就等於是給交戰中的使者,戴上了一塊金燦燦的免死金牌。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給力的潛規則呢?歷史裏面,有沒有不守規矩的夥計打破這個規則,不講武德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先看看,古時候,不怕死的使者是怎麼練成的?
人類的歷史發展,伴隨着無盡的戰爭和糾紛,而史官對於戰爭的記載,往往是不遺餘力。
在歷史記載當中,“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最初的版本,發生在楚、齊、宋這三個國家之間,當年,這三個國家攪入了一場斬殺來使的惡性事件當中。
公元前596年,楚莊王(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那位)派使者申舟出使齊國,當時楚國正處於上升期,加上春秋時期的大國都喜歡講究個霸氣。
因此楚莊王在使者臨行前交待,你去齊國的時候,不要向宋國借道。
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
領導的這個交待,直接讓申舟崩潰了,老大,你這不是把我往火坑裏推嗎?咱們跟宋國本來就不對付,去齊國還必須經過宋國,你讓我悄無聲息地溜過去,不打招呼 ,那人家發現了的話,不砍了我呀!
楚莊王倒真是站着説話不腰疼,他拍了拍胸脯,然後告訴申舟,你放心去,沒事,真出事兒了,我帶一票小弟,給你報仇,這不就成了。
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
申舟當年,絕對是懷着必死之心去的,在將兒子申犀託孤給楚莊王之後,申舟就踏上了去齊國的不歸路。
跟他之前預想的一樣,到了宋國地界之後,果然就出事了。
我的地盤我做主,宋國這邊得知了申舟等人到來的消息,覺得楚國出使他國,這沒什麼,但路過自家門口進來不打招呼,這是對自己極大的羞辱。
你不給我面子,我就砍了你。就這樣,在宋國大夫華元的極力鼓動之下,宋昭公派人滅了這支使團。
被打臉了的楚莊王得到申舟掛了的消息之後,憤怒至極,申舟是使者,殺申舟就等於對楚國宣戰,於是,楚莊王立即發兵討伐宋國。
“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左傳·宣公十四年》
宋國被楚國圍困了九個月,不久就扛不住了,於是便派人出城去向晉國求救,晉國呢也不敢得罪楚國,便派出了一位使者——解揚,去給宋國加油打氣。
解揚在途經鄭國之時,被抓到送到了楚莊王跟前,楚莊王告訴他,告訴宋國,晉國不會發兵,趕緊投降吧。
解揚答應了之後,卻在城下忽悠宋國,同志們,再堅持下,晉國救兵馬上就來了!
雖然楚莊王痛恨解揚不守信用,但最後還是放了這位使者回晉國去了,而打了針晉國雞血的宋國,在激情退卻之後,也不得不服軟。
宋國派遣華元作為使臣前去楚軍大營,這用意就很明顯了,就是這個傢伙讓我殺你家使者的,我如今給你送過來,要殺要剮,你看着辦吧。
但華元本人卻沒有申舟那樣赴死的覺悟,他趁夜潛入楚營,劫持了楚軍統帥子反,兩人在子反的卧榻之上,最終達成了楚軍退後30裏地的停戰協議。
最終,楚莊王同意停戰後退30裏,但代價是華元入楚國為質,作為兩國的和平保障。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便是來源於此處,而形成這樣一種規則的背後,主要還是春秋時期的“禮”制風行,不過背後更是利益的各取所需。
畢竟古時候,沒有電話、電報、大喇叭,想要傳遞點兒意思,總得要人去傳達吧。如果使者每次去了,都有被殺的可能,這職業變成了一次性用品,那誰還敢當使者,雙方溝通也就很難再持續下去了。
因此,“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潛規則,説到底,還是因為使者的實用性是大家歷來公認的,因此,殺掉使者壞規矩的事兒,一般大將們都不願幹。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
俗話説,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統領軍隊的將軍,有幾個是真怕事兒的。在歷史上,殺使者,不講武德的事件,自然也有不少,歷史當中,要數蒙古的使者危險係數最高了。
花剌子模:
公元1217年,一支蒙古商隊在去往花剌子模國的途中,被花剌子模王阿拉烏丁·摩訶末的侄子給劫殺了,對方給出的理由是,這幫人是奸細。
當時的蒙古人,可不是遼、金時代那樣,任人欺負的了,人家後面有位大哥——成吉思汗,他的脾氣可不是一般的暴烈。
成吉思汗自認為自己闖下來的名號,足以夠壓垮對方的尊嚴,於是便很囂張地派出了三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國興師問罪。
這三名使者代表着成吉思汗的憤怒,因此在花剌子模王的朝堂之上大聲斥責對方,要求花剌子模王為此事負責。
結果花剌子模王阿拉烏丁·摩訶末給出的方案是,下令砍掉這三名使者的腦袋,將兩位副使剃掉鬍鬚,羞辱一番之後,放了回去。
花剌子模王這是在玩火呀,成吉思汗得知消息之後,很生氣,後果自然也是很嚴重的。
公元1221年,蒙古人的鐵騎踏破花剌子模國的首都——玉龍傑赤,隨後對玉龍傑赤進行了殘忍的屠城,這座有着兩百萬人左右的大城市,頓時灰飛煙滅,只留下了10萬匠人、婦孺兒童,和5萬青壯士兵被徵調從軍。
高麗:
公元1225年,跟蒙古關係一直不錯的高麗國,兩者的友誼小船突然翻了,高麗國趁着蒙古打西夏之時,悄悄地將蒙古使者悉數斬殺。
隨後成吉思汗攻打高麗,高麗認栽,然而,等蒙古軍撤退之後,又斬殺了蒙古留下監督的72名使者。
隨後,兩者便再次開始不死不休地糾纏,一直到後來高麗國搬到江華島上,扛不住,最終投降服軟。
日本:
從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八年,元朝曾先後六次出訪日本,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覺得蒙古如何強大,而且剛開始,蒙古使者的態度還算低調,日本看對方大老遠漂洋過海來看自己,也沒為難蒙古使者。
然而,後來南宋被滅之後,忽必烈便有些飄了,因此派去日本方面的使團態度,也開始強硬並趾高氣昂起來。
結果當時北條時宗就上火了,還能不能好好説話了?一怒之下便把來送國書的元朝使團三十多個人全殺了,只留了四個高麗水手回去報信。
後來,元朝渡海征伐日本數次,最終失敗而歸,不了了之。
總的來説,“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個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
兩國交兵之時,殺不殺對面派來的使者,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和態度,以及在戰爭背後的需求,如果不想繼續打下去,那肯定會彬彬有禮,大談武德,不斬來使;
但如果雙方的矛盾極大,屬於你死我活之時,誰又會理會那麼多規則呢?敵人都送到門口了,還不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