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目前存在厭學以及抗拒學習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數量在成倍的增長,尤其是一些發展比較迅速的地區和城市表現得更為突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還有少朋友不願意學習,甚至是逃避學習,而很多父母對此也是束手無策,無論是怎樣責怪或者是勸阻都無法改變這些孩子的觀念,那麼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厭學情緒呢?
首先對於孩子會產生厭學情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方面施加的壓力,在中國應試教育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對他們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也有很多孩子甚至易出生就被父母放在了對比的天平上。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各種攀比,甚至是一出生就被父母安排的明明白白。因此,這些孩子其實活的還是非常辛苦的。
而到了小學以後,這種攀比之風變得日趨明顯。孩子們的成績成為了父母炫耀和對比的資本。很多父母都整天盯着孩子的功課,甚至是在全國提倡給孩子減負的情況下,父母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掌握多一點的技能,給他們安排了許多的興趣班,輔導班,甚至是在完成基礎作業的,在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基礎之上還給他們安排和佈置了很多的課餘作業,讓這些孩子沒有空餘時間可以與別的小夥伴一起玩耍。而父母也只關心孩子們成績優異與否,而不關心他們學習的是否快樂。也因此導致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的牴觸心理日益增加。
而在父母這樣的施壓之下,孩子們只會感受到空前巨大的壓力以及讓他們無法喘息的感覺。他們並不會因為父母這樣做而努力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成績,反而是選擇逃避學習逃避課堂。甚至會對父母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而有的孩子也會因為無法實現父母的要求而十分自卑。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髮展都非常的不利。在孩子眼中,父母只關心自己的成績,而不是關心自己是否健康成長,他們感受不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感受到的只有父母對自己施加的壓力,長此以往,他們也只會厭學這樣的方式來回應父母。
在父母的施壓之下,很多孩子出現的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或者説他們努力嘗試提高自己的成績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但是一旦達不到父母的標準,他們就會有挫敗感和自責感,甚至覺得只有第一名才能讓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而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並不是真正的愛自己,這樣下去性格變得非常孤僻,而且對學習毫無興趣。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其實也可能由於他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或者是父母雙方的關係並不和諧,而影響孩子的學習。畢竟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如果孩子的學習環境不是開心快樂的,那麼他們也不會認真學習,反而是害怕學習這件事。
而要解決好孩子的厭學心態,其實最根本的還是要從父母的教育方式入手。作為父母的一方,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不要用成績作為判斷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要看到孩子們身上可貴的品質,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同時,作為孩子來説,其實也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畢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痛苦的,壓力只是讓自己更努力一個外在因素罷了,而不是決定自己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因此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熱愛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也都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