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後,武義積極發揮各羣團組織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積極承擔學生課後、節假日等時段託管志願服務,幫助學校豐富課程資源。在武義縣明招小學的一間教室裏,孩子們正手拿三D繪畫筆沉浸在自己的想象裏,埋頭創作。“像魔方、體育、編程、機器人這些課程我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武義縣明招小學學生章洪鑫説。據瞭解,武義縣明招小學一共有1600多名學生,其中85%都是留守兒童和外來民工子女。“雙減”政策落地,課後託管的實施,為孩子們建立了一個“加油站”。而學校之所以能夠開設這麼多的興趣課程,也離不開校外羣團力量的幫助。
“我們學校藉助了青少年宮,婦聯還有一些志願者的力量,來豐富課後託管。因為我們學校老師資源有限,有更專業的人來給孩子們興趣拓展課,孩子們也能度過更快樂的時光。”明招小學校長張潔説。縣青少年宮擁有較為豐富的科技、藝術、體能等教師資源,“雙減”之後,他們也主動把這些資源,送入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彌補學校師資上的不足,豐富他們的課程資源。縣青少年宮負責人廖旭輝告訴記者,青少年宮為部分學校提供了每週兩節課的紅領巾課程服務,同時還為一些師資比較欠缺的學校提供每天兩節課的晚間託管服務。
在武義縣新宅鎮中心小學的練功房裏,每個星期二下午,這裏就會傳出孩子們練習婺劇的聲音。給孩子們上課的,是武義縣地方戲曲展示館負責人陶麗。“每週過來一次,一次上兩節課,通過一段時間的課程學習,我感覺孩子們越來越自信了。”陶麗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婺劇演員,來學校給孩子們上課,既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也能為孩子們帶去更多的婺劇文化。
結合學校的地理位置和留守兒童比例較大的特點,新宅小學探索和打造出結合山區學校的“課內作業+體勞鍛鍊+特色社團”的課後服務實施路徑,在每天完成課內作業和體育(勞動)鍛鍊的基礎上,開展“二胡”“竹笛”“板鼓”“婺劇”“葫蘆絲”“內務整理”“國際象棋”“輪滑”等社團活動。以課程統籌保障課後服務的可選擇性、綜合性和有效性,滿足了山區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促學校逐步形成“人人有特長、班班有特色”的活力氛圍。而像陶麗這樣的志願者每週都會來學校對孩子們進行專業輔導,新宅小學5年級學生陳伊敏告訴記者,每週最期待的就是陶老師來給他們上婺劇課。
“相對於規模學校,我們山區學校的師資力量是比較薄弱的,但學生的多元化需求一點也不比城區孩子少。現在學校通過實施‘多輪’驅動保課後託管質量的實踐探索。同時,我們也藉助教育共同體、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以及婺劇促進會等開設了特色課程。非常感謝校外羣團助力,讓孩子能體驗更多的趣味課程。用‘温情’守護山區孩子、用‘温馨’課程為孩子們築夢,讓孩子們享有更高品質的教育是也我們教育者不懈的追求。”鍾獻祥告訴記者,新宅小學還組建了留守兒童媽媽團,從早上起牀洗漱到晚託晚餐以及就寢,媽媽團用自己的温暖彌補山區孩子家庭情感上的缺失。與孩子們一天天的相伴相守,也交織成了孩子們心中美好的回憶。
“雙減”落地之後,武義積極發揮各羣團組織優勢,整合各類資源,助推“雙減”工作。圍繞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廣泛動員力量、積極開展活動,給孩子們一個更快樂的校園時光,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
記者:姜亮
視頻:林凱
編輯:朱羣慧
審核:何燦
監製:呂觀德
來源: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