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上本無學渣,但有人用錯了方法,便有了學渣。
曾經的我,是學渣一枚。
小學五年級,我考過全班倒數第一。
這是自己學生時代成績糟糕的縮影。
我本以為“學渣”這個標籤,自己是甩不掉了。
沒想到轉機發生在今年。
5月份,參加混沌大學U型思考訓練營0期時,我發現營裏是學霸扎堆。
當得知營裏有個學霸在北大讀書時,考試成績是他們法學院的第一名時,我有種被摁在地上摩擦的感覺。
本以為自己會在U型的考試中慘敗給這些學霸,但結果是我考到了狀元。
為什麼我這個學渣,卻能上演逆襲好戲呢?
這源於我讀完《曾國藩傳》後,踐行了他的學習方法。
02
曾國藩前6次考秀才都失敗,是因為他“文理不通”。
在這背後,是他讀書只會死記硬背,不懂變通。
我由此反思到:
自己過去考試成績不好,是隻懂“題海戰術”,不懂變通。
曾國藩意識到問題所在後,開始改良了學習方法,很快收到成效:
第7次考秀才終於成了,之後幾年他更是打怪升級,接連考上了進士和翰林。
這讓我意識到:
凡事皆有方法論
於是,自己在學習U型思考時,參考了曾國藩的學習方法論,結果考到了狀元。
那這個學習方法論是什麼呢?
03
在我看來,這個學習方法論主要包含以下2點:
1、目標堅定:考第一的動力十足,才會大力出奇跡
曾國藩雖然前6次考秀才都失敗,但是他要考上秀才的目標從沒動搖過。
就算像他老爸曾麟書那樣,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被人恥笑,曾國藩也是“咬定青山不放鬆”。
受到他的啓發,我明知道營裏學霸扎堆,但給自己定的U型考試目標就是要考第一。
我之所以定下這個目標,跟自己在《論語》裏學到的一句話有關。
據這本書裏記載,孔子教育學生時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把這句話應用到考場就是:
你的目標是考第一,大概率考到中等成績;
你的目標是考到中等成績,大概率考到低等成績;
你的目標是考到低等成績,大概率考到下等成績;
你的目標是考到下等成績,大概率考到倒數前幾。
也就是説,我首先要敢想,要動力十足,才有可能大力出奇跡,考到第一。
而我的底層動力,來自對要告別“學渣”的強烈慾望,以及對成為“狀元”的無比嚮往。
有了這些動力,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好好學習了。
而我也再不用擔心自己佛系學習了。
2、拆解內容:會拆,就能得高分
曾國藩第6次考秀才失敗,還被批“文理不通”、並作為反面例子上榜。
在那之後,他閉門思過,開始拆解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
經過拆解,他發現自己考秀才時,寫的文章結構、邏輯都問題不大,但就是缺乏大局觀、文筆不靈動。
為此,曾國藩專門針對這些方面去改進,結果第7次就考上了秀才。
我受到他的啓發,在考U型前,對考試內容進行了拆解。
U型的考試題型是:單選+多選+判斷題,這意味着課程的任何內容,都有可能出成這三類題型。
舉個例子,“立”部分的內容分成三點:破界法、升維法和優勢法。
那題目很有可能會這麼出:
單選:以下哪個選項不屬於“立”部分的內容?
a.破界法 b.升維法 c.降維法 d.優勢法
多選:以下哪個選項屬於“立”部分的內容?
a.破界法 b.升維法 c.降維法 d.優勢法
判斷:降維法屬於“立”部分的內容,對嗎?
我當時就是這麼拆的。
在拆解的過程中,自己就會慢慢知道:
出題人想考察的是哪些知識點,出題會有哪些套路。
當我把這些都掌握了,考試就跟吃菜一樣簡單。
考試時,我感覺一切盡在掌握中,結果以滿分考到狀元。
所以説,你越會拆,越容易得高分。
04 寫在最後
世上本無學霸,掌握了學習方法的人,就可以成為學霸。
像我本來也不過是學渣一枚,踐行了曾國藩的學習方法後,搖身一變,成了學霸。
得到CEO脱不花,曾採訪過以吳軍老師為代表的一系列牛人,都問了他們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他們的回答都是不過掌握了一些方法而已。
原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離牛人十萬八千里,而是他們明明只比你多掌握一些方法,你卻不知道。
更殘酷的是,你就算知道,也做不到。
除非你肯躬身入局,成為局中人。
如果你不躬身入局,就算聽過再多道理,依然是行動的矮子,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對於如何才能學好一樣東西,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