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在羽柴軍正要打算進攻尼子勝久所在的上月城的時候,與此同時,毛利輝元已經開始率軍進攻上月城,這樣羽柴秀吉只能被迫轉移主力軍,與毛利軍對峙。而這場戰役的結果很明顯,毛利軍順利攻下了上月城,但是此時與其對峙的羽柴軍卻並未遭到毛利軍的攻擊,這其中的緣由又是為何呢?

毛利軍和羽柴軍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戰役中的主人公,他們之間的聯繫還要追溯到發生於公元1582年的“本能寺之變”,這是發生在三木合戰之後的日本歷史上的另一重大戰役,那時候距離織田信忠統一天下只差一個本能寺,最後突然生變,倒在了京都本能寺。

本能寺之變發生之後,羽柴秀吉從著名的“中國大折返”中返回京都並迅速組織兵力,準備徹底消滅明智光秀的勢力,為倒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報仇。

在從1582年一直到1585年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先後與日本當時的幾大勢力開展了戰爭,發揮出羽柴秀吉率領的羽林軍的強大的作戰優勢和技巧。從這一段描述中,我們至少能夠知道在三木合戰中作為“第三方”的織田信忠代表的勢力確實是對於戰爭的走向有發揮出作用的。

"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與此同時,我們也知道日本戰國時代,從全國的視角上看來,並不只是只有這幾方勢力想要搶奪天下,除此之外,明智光秀、柴田、北條、德川等等,是眾多勢力一同搶奪的局面。

羽柴軍和毛利軍不能算是日本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兩方勢力,但是就他們在日本“大一統”的結果上來説,他們扮演的角色確實是相當重要和尤為關鍵的。

三木合戰和本能寺之變之後,織田信長距離天下統一已經勢在必得,而本能寺一下將他們打回了原點,當時諸多勢力都在作祟,關鍵的一點在於:本能寺之變的時候,毛利軍若聽從吉川元春的建議,追擊羽柴秀吉當時是否會對毛利軍更好?

這個疑問的確是在考慮到毛利軍並沒有追擊羽柴軍,最終遺憾失去了天下統一的機會的結果之後產生的,當時織田信忠已經“倒下”,如果羽柴秀吉不能從“中國大折返”中順利回到京都。

明智光秀的實力就會迅速增長和膨脹,就會直接造成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柴田三足鼎立的局面,織田家的勢力遲遲得不到統一,剩下的北條、德川等勢力就會伺機而動,這樣原本“差一點”可以統一的天下就會變得更加紛亂,説句不太好聽的話,這樣的局勢對於想要統一天下的毛利軍十分有利。

"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更不要説當時毛利軍已經攻下了上月城,他們若拼一拼或許真的能獲得統一天下的機會,但是最終毛利軍還是選擇了放棄追擊羽林軍,給了羽林軍“重新恢復”的機會。

1.毛利軍和羽柴軍擁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

首先,他們的確擁有共同的目標,試想日本戰國時代天下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意欲一統天下,結束天下紛亂的局面,這固然是他們的最終目標,也是他們所謀劃的最終和最大的利益。

但是在這之前,由於織田信忠的勢力已經成長的相當強大,在三木合戰中,這三方都在爭奪上月城以及三木城,從羽柴軍瞭解到毛利軍已經攻下上月城之後直接放棄這個情況,我們知道至少在這個時候他們的溝通敵人都是想要在三木合戰中取得勝利,最後攻下三木城。

至於在本能寺之變發生之後,毛利軍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我們可以猜測他們或許是出於同一種考慮。

2.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之後,沒有獲得增援和實力不足

儘管許多人都在為毛利軍放棄追擊羽林軍而感到遺憾,但是考慮到當時日本的整個戰局和形勢,或許可以發現在那種情況下毛利軍追擊羽柴秀吉也是相當有難度的。

"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首先,本能寺之變發生的地方地勢情況“非同尋常”,遭受水攻之後的高松成,其水勢大到一時根本不可能退去,即使毀掉水壩,地面上還是留存着大量的水,加上原本泥濘的地面使得追擊速度嚴重受到影響,這是其一。

再有,在這樣緊迫的局勢下,距離天下統一已經相當近了,他們都寧願不發起戰爭,保存實力。因此當時羽柴軍和毛利軍雙方進行了談判講和,甚至雙方相互交換了人質,但是送出去的人質對於毛利均來説相當不利,毛利軍的人質包括小早川秀包和家臣以及吉川廣家,這是其二。

此外,既然我們可以理解毛利軍只要追擊羽柴軍就能獲得織田信忠已經獲得的所有勢力和優勢,也就不難知道羽柴秀吉在知道本能寺之變發生之後,勢必會作出一些應對措施。

我們也許難以知曉羽柴秀吉為了防備毛利軍的攻擊具體做出了什麼樣的措施,但是從羽柴秀吉成功從“中國大折返”中順利返回京都,恢復自己的勢力,與當時天下的各方勢力混戰取得勝利中,也不難看出羽柴秀吉絕對不是好惹的,這是其三。

最後,也是日本歷史學家的推測,當時毛利軍知道了本能寺之變發生之後,其最終得到的消息就是柴田勝家和明智光秀聯合津田信澄反叛造成的,這一消息也可能會使毛利軍誤以為當時織田信忠帶領的勢力出現了大分裂,因此毛利軍想要坐山觀虎鬥也不是不可能的計謀。

然而猜測和事實的確存在差異,明智光秀並未獲得足夠的援助,甚至被各方勢力羣起而攻之,出現了難以控制的預判,這是其四。

"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提到這次戰役,説起羽柴軍和毛利軍,就不得不説與他們分不開的聯繫緊密的“第三方”,就是織田信忠率領的軍隊,他們同羽柴軍和毛利軍一樣,目的在於攻下上月城,最後佔據三木城。

其中羽柴軍就是羽柴秀吉率領的,而毛利軍就是另一方毛利輝元率領的,而織田信忠率領的軍隊在三木合戰中起到的作用也相當關鍵。織田信長在某種程度上和毛利輝元是站在同一戰線的。

我們一直在討論和疑惑毛利軍為何會放棄追擊羽柴軍,從而錯失了獲得天下統一的大好機會,然而,卻極少真正考慮在那種局勢下,毛利軍的真實實力究竟是否可以確保毛利軍攻下羽柴軍。

因此,看起來是毛利軍放棄了追擊羽柴軍,也可以看做是毛利軍在進行一場“賭博”,賭他們的猜測是否正確,賭他們保存實力的做法是否正確,至少他們自己的勢力得以保存了。

導致他們會產生誤判的原因還是在於當時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其真假來源還沒有得到確認的時候,毛利軍因為對自己的勢力沒有自信,因此相當意外的只是同羽柴軍進行了和談就徹底放手一搏了。當時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毛利軍選擇的這樣了,天下再次紛亂的局面幾乎會損壞各方勢力的利益。

而毛利軍由於同織田信忠長期進行鬥爭,其實力擔負不起同天下剩餘的所有勢力進行抗衡,追擊羽柴軍的結果雖然尚未可知,但是對於這種存在“送命”危險的事情,他們還是選擇避免,最後還是為了保存實力和驗證他們的猜測是否正確賭了。

"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不追擊,儘管很可惜,但至少他們沒有收到實質性傷害,還可以恢復一下自己的勢力,在其他各方鬥爭之後,坐收漁翁之利。

從上面的表述中,我們知道了毛利軍之所以這樣選擇的原因,因此,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並不是像表面上看上去的一樣,“存在即合理”,他們之所以會這樣決定,自然是在充分考慮了當時的情況下做出的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決定。

在這個假設和疑問中,明顯只是從毛利軍優勢的一方面進行考慮,但是假如他有攻下的實力,即便沒有立刻做出反應,也會盡快攻下羽柴軍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6 字。

轉載請註明: "差一點"就能統一的毛利軍,在攻下上月城後為何放羽柴軍"歸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