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教育焦慮可能會害了孩子?
教育話題就像北上廣深的樓市,你覺得它已經熱度爆表了,但很快,它會再次升到一個新高度。熱度一輪接一輪,但核心內容永恆不變:教育焦慮、雞娃,再加上去年流行起來的內卷,三個詞兒承包了絕大多數爭論。
前年,因為北京海淀區的高考分數極高,“考二代”和“海淀黃莊”成為了“海淀媽媽”的標籤,還有網上關於四歲孩子掌握 1500個英語單詞的段子,“在美國是夠用了,但在海淀肯定不夠”,一時間,雞娃盛況又被點燃了。
從小就“博覽羣書”的“雞娃”們
白熱化的競爭和巨大的教育投入,從面臨高考的高中階段,蔓延至中考、小升初,甚至入侵到幼升小,雞娃無孔不入。對讀幼兒園的孩子進行各種反人性的訓練,當然是不光彩的,於是,雞娃被披上一層自圓其説的外衣——比如,雞娃媽媽羣的流行黑話“素雞”,是“素質教育雞”的簡稱,號稱要讓娃德智體美勞全面開花,與此相對的是“葷雞”,只要學習好就行。還有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比如“雞眼”,家長每天帶着光度計出門,尋找光線最好的地方讓孩子讀書,以保護視力。
教育焦慮是內因,雞娃是外在表現,內卷代表了部分外在成因和環境因素,家長和孩子通通被裹挾其中。
誰都知道教育焦慮有危害,但大多數人就像《小捨得》裏的田雨嵐一樣,沒把孩子逼到身體和精神出現了重大問題,就一直不覺得危害已經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提前搶跑,真的合理嗎?在西方教育學濃厚的人本主義氛圍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式。
《終身幼兒園》這本書中寫道,人類最佳的學習方式來自幼兒園,因為只有幼兒園鼓勵孩子自主探索,在這些探索中,孩子們學着如何認識世界、用怎樣的方式思考、怎樣使用語言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等。而馬不停蹄的補習班和無止境的刷題之風,早已蔓延到學齡前兒童身上,他們怎麼還會有時間去探索世界?
幼兒園時期,往往是孩子們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
雞娃和教育焦慮,同時也是家庭關係的最大破壞者。
在未來教育世界排名中,新西蘭教育長期位列前茅。但新西蘭的小學普遍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小學最重要的事不是學習,而是建立好孩子與家庭、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係。這是因為,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孩子成長最基礎的條件,讓孩子在家中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愛,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在學業上有所進步。
但現在,很多家長卻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強壓孩子學習,剝奪他們玩的權利,要他們聽話服從,家庭進入畸形的“強迫和壓抑”狀態,不但讓子女與父母相形漸遠,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成長也十分不利。
良好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着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