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華日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已暴露出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將對華侵略的基本任務定位為維持現有長期作戰體制,待機結束戰局,此時,日本逐漸加強對華經濟掠奪,華北偽軍的角色也因之加重再加上以前降日的偽軍素質普遍不好,不堪大用,於是日本決定加強偽軍的規模與戰力來協助日軍。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一、加速擴充偽軍數量
日軍加緊組建華北偽軍的重點是改編原有偽軍、組建新軍與收編一部分國民黨政府正規軍或雜牌軍。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1940年與汪偽政權合併後,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其所屬治安軍改稱“綏靖軍”(習慣上仍稱治安軍)。由於華北抗日活動很活躍,華北被日軍視為治安最差地區,日本決定扶植治安軍以達到能夠不依靠日軍,獨立承擔確保該地區治安的目標。
偽華北治安軍由齊燮元初創,經過1940—1942年的三次擴充,總計已有十一個集團司令部,所轄三十四個步兵團及一個步兵教導團,其總兵員數約為37000人,至1944年兵員整備後(因預算及糧餉不足,每團兵員額改為1170人),總額不超過34000人。
另外,1945年初,大漢奸王蔭泰及門致中又在晉東南地區招撫了李燮坤的兩個弟弟所率領的偽軍約6000多人,定位第12集團和第13集團。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二、日軍與汪偽政權擴充華北偽軍的另一個重點是引誘國民黨政府雜牌軍
西北軍系統的石友三是日軍拉攏國民黨政府雜牌軍的重點,日軍軟硬兼施,一方面施以軍事攻擊,另一方面逼迫其族弟石友信到北平、天津與開封等地秘密談判。
當時,石部不斷與中共發生軍事衝突,日軍便協助石部攻擊共產黨軍隊,以示好於石。1940年4月,石部被共產黨軍隊擊敗,日軍趁機以飛機轟炸石部,石部在冀南有覆滅之危險。
此時蔣介石不準南撤解圍,日軍透過曾是石友三西北軍同事的集團偽軍領導人張嵐峯,勸石投降。石友三為了生存,派石友信找張嵐峯談話,要求日軍先協助其返回冀南,共同打敗共產黨軍隊,取得國民黨政府軍費與彈藥的接濟,再更換為偽軍的番號,日軍同意了他的要求。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6月,石友三與日軍簽訂互不侵犯、互通情報、互相協助的“共同防共協定”。日本更計劃以河北省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與補充兵員武器誘降石友三,石友三準備降日之事引起國民黨政府的不滿,在國民黨中央授意下,石部參謀長王清翰、總參議畢星垣以及與石極度不和的新八軍軍長高樹勳等人共同謀劃殺死了石友信,石部被國民黨政府控制,最終沒有成為偽軍。
雖然石友三部最終被國民黨政府控制,沒有成為偽軍,但1941年後,汪偽政權不斷加強對國民黨雜牌軍的收編工作,而此時,一些在敵後的國民黨雜牌軍一方面遭受着日軍或日軍與共產黨軍隊雙重的壓迫與攻擊,另一方面還要忍受國民黨嫡系的歧視,為了自保,或許有時也在國民黨政府默許下,他們加入汪偽政權,成為偽軍。日軍借收編這些雜牌軍成為偽軍,使得偽軍數量急速膨脹。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三、加強現有偽軍的戰力
除加速擴充華北偽軍數量外,日本也在努力增加現有偽軍的戰鬥力。
1941年1月30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中國方面武裝團體配備及指導綱要”,明確規定偽正規軍為日軍的附庸軍:
1、華方(指汪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及偽蒙政權)之武裝團體(包括各類正規軍與地方武力),當前以協助維持我佔領區之治安為主,並以能支持汪政權遂行政策為目的,除特別規定者外,考慮到各地方之特色,以鄉土自衞安民為整建及指導之主眼。
2、將來隨着中日戰爭處理之進展,汪精衞政權之發展逐次遍及全部佔領區,統合整理,革新軍容,作為日軍之後盾,以獨立擔任治安之維持,可能的話,甚至得以協助日軍作戰。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日軍開始加強各類型偽軍的任務與訓練,甚至讓農村等各種偽武力達到自衞能力,同時也協助日軍就地取得財經資源。在偽正規軍數量上,日軍將華北地區的偽正規軍限制在十萬以內。
華北偽軍的任務是為日軍維持當地秩序,為汪偽政權確立治安;軍事上幫助日軍縮短戰線,使日軍用於守備的兵力減少到最低額度,以便集中更多機動部隊用於作戰。
例如1942年5月,日軍讓偽軍在冀東執行以下任務:治安軍獨立擔任冀東部分地區的警備及協助日軍剿共;由冀東偽政權轉移而收編的警防隊,計劃在秋天整頓施訓後,改編為治安軍;戰力差的縣警備隊,由日軍派遣專任士官指導,並協助日軍討伐土匪,甚至讓他們擔負剿共任務;設立警察學校、警備隊幹部訓練所、自衞團幹部訓練所等機構,提升偽非正規軍的戰力,有時候日軍也認為這批具有地方觀念的縣警備隊之戰力比正規軍性質的治安軍好。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此外,日軍還強調“中日軍的協力”與軍政會(新民會)一元化的軍政合一,就加強佔領區的“鄉村自衞力”,擴充保甲系統與自衞團等地方型偽軍的武裝及其自衞能力。
再如,日軍在華北的治安肅正必須因地制宜,即在日軍勢力鞏固的“治安區”,由偽警察擔任治安工作。日軍主力進入抗日力量活躍的“準治安區”掃蕩,並和偽縣警備隊與保安團等合作,以便控制縣政,變“準治安區”為“治安區”。由抗日武力控制的“未治安區”,日軍不斷進行有計劃的軍事行動,以便將“未治安區”改編為“準治安區”。
於是日軍與偽軍人數的分佈比例,在山地一般為5:4,平原為1:3,如此可以彌補日軍兵力不足與兵力分散的弱點。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山地的戰況頻繁,因此日軍在其中負擔了較重的責任,而偽軍也必須配合維護治安。平原區的治安就多依賴偽軍,故偽軍的發展有利於日軍鞏固佔領區。日軍的軍事行動必須有戰力得到提升的偽軍的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8 字。

轉載請註明: 太平洋戰爭前後,華北地區的雜牌軍,為何成了日軍收編的重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