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體育分值加磅,拼分數or促運動?

中考體育分值加磅,拼分數or促運動?

*來源:外灘教育(TBEducation),作者Luna

體育中考的話題,正持續引發關注。近日,某學校因體育老師代任班主任而遭家長投訴,反映出傳統教育中體育課這一“邊緣”角色的尷尬處境。在這樣的偏見下,體育中考的相關政策在落地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家長和學生該如何面對未來的體育課程?中國教育科學院體衞藝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於素梅表示,從認知科學來説,體育鍛煉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關係,我們需要更新這一觀念。此外,更科學的評估考核機制,以及家校配合也很重要。

最近,體育教育火了。

10月16日,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峯在介紹《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時表示,體育中考要不斷總結經驗,逐年增加分值,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

一下子,網上各種針對這番表態的討論熱火朝天。

其實,體育加入中考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本意上是希望能夠促進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但這次提出要逐步提升體育中考的分值,着實讓不少家長感到猶疑和困惑:

多一門考試科目,中考時就多一項要和別人競爭的項目。更何況,孩子的身體條件各不相同,中考時一分可能就會從排名上差了上百位。

雖然説是要以此督促孩子們多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但換個角度想,似乎又加重了孩子身上的負擔。

此外,相對於語數外這樣的主科,體育課一直是傳統教育中的“邊緣”角色。在很多學校,體育課的課時總是讓位於主科教學。

如今,體育課眼看着要享受主科待遇了,讓已經習慣了“傳統鄙視鏈”的家長們,難免有些不適應。

比如,近日有報道稱,青島一所學校欲讓體育老師接替懷孕的數學老師,擔任班主任。結果,擔心孩子學習的家長對此決定表示了異議,直接投訴到了政府部門。

教育資源不平衡和人們對於高質量教育的高需求形成了矛盾,劇場效應愈演愈烈,從高中一直蔓延到初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每一次和升學相關的考核都被無限放大。

由體育老師替代數學老師擔任班主任,就刺中了家長的命門:下意識覺得“副科”老師無法幫助孩子提升分數,不利於升學。

所以,當我們聚焦體育教育時,到底該抱持何種態度?當前的體育教育又存在哪些問題?家長和學生又該怎麼面對未來的體育考試?

在10月23日-24日舉辦的首屆東錢湖教育論壇上,外灘君和中國教育科學院體衞藝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博士後,於素梅女士探討了這些問題。

中考體育分值加磅,拼分數or促運動?
於素梅在東錢湖教育論壇上運動與學習,應是相輔相成,而非此消彼長

於素梅曾在一次培訓活動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當時,她講完課正在培訓機構的一間辦公室休息,正巧遇上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放學,也來到辦公室找媽媽。

孩子媽媽看到他放學了,就要求放下書包,開始學習。可是孩子不答應。孩子説,我得先跳繩,因為跳繩也是作業。這下,媽媽和孩子就鬧起了矛盾。

媽媽説:“你如果不先寫語文數學作業,以後就不讓你來媽媽辦公室了。”這讓孩子一下子沒辦法了,因為他以後還想來。無奈之下,只好答應媽媽,馬上開始做作業。

孩子坐在椅子上,一臉不開心,慢慢説了一句:“那好吧,媽媽。你讓我先寫作業也可以,但是你得讓我把跳繩拿出來,讓我看見。”

最後,這孩子把跳繩從書包裏拿出來,放在看得見的地方,開始學習。雖然學着,可是他心裏卻那麼捨不得跳繩,着實讓旁人看了心疼。

不重視體育,不重視孩子,甚至不重視孩子的體育家庭作業,這種現象大家應該在生活中也見到過不少。但很多當事人家長,確實是心有苦衷。他們對於體育運動的另一個憂慮是,鍛鍊會擠佔學習的時間。本來學習時間就已經不夠用了,現在還要花時間去運動,彷彿火上澆油。

但其實,這種憂慮是不必要的。從認知科學上來説,體育鍛煉和學習並不矛盾。於素梅舉了好幾個她曾經見過的例子。

杭州某小學的校長,曾經擔心進行體育運動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直到他發現,參加省跳繩比賽獲得兩個單項冠亞軍的孩子,正是自己學校學習成績最好的兩個孩子。由此,他對孩子們進行體育鍛煉不再有擔憂,而且給予了大力支持。

此外,2018年江西高考的理科狀元傅林柯,還是九江一中的校足球隊隊長。2017年,他率領校足球隊勇奪九江市校園足球聯賽亞軍,他本人也獲得當屆賽事的最佳球員。

這些並不是特例,其背後是有科學原理的。作為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博士後,於素梅舉例解釋了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運動可以增強注意力;

許多體育運動都要求人集中注意力,否則不僅無法進行下去,甚至還會出現傷害。比如球類運動中,運動者需要高度注意球的動向。

而在運動中因為練習而增強的注意力,在學習上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其二,運動能夠增強人的精力,從而更好地應對高強度的學習;

學習看起來只是坐在書桌前啃知識,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效率也會大大降低。比如有些孩子因為體力不足,總是學一會兒就要打瞌睡。

在不運動的時候,人體內的毛細血管只開放大約40%左右,而運動過程中,毛細血管會開放更多,進而更好地為大腦供血供氧。大腦血氧供應充足,自然也會讓孩子在學習時,頭腦更清醒,精力更充沛。

運動使得孩子有更多精力去支配各種意識,做各種判斷,能夠從大腦,到心臟和肢體,達到協調。

除了這兩點,還有許多其他關於運動促進學習的科學研究成果。

例如,美國俄勒岡衞生科學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短期運動能直接增強一種基因的功能,這種基因可以增強大腦海馬體中神經元間的連接,而海馬體是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的部位。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平時經常“久坐不動”的小鼠放在轉輪上跑步,並測試小鼠在運動一陣後大腦的反應,發現運動促進了海馬體中突觸的增加。小鼠這種短期突發運動,相當於人類一週一次非正式籃球比賽或者走4000步的運動量。

也就是説,要開展體育運動,家長和老師對於運動的錯誤看法需要轉變。如果不能意識到運動和學科學習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那麼期盼中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都無法實現

鍛鍊與分數的矛盾,需要公平的考核機制

長久以來,體育教育的地位一直十分尷尬。一方面,孩子們的身體亟需充足的體育運動,另一方面,其他學科受制於升學考試的需求,不斷蠶食着開展體育運動的時間。

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重慶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副調研員郭淳隨機對1280名3-18歲受訪者進行了骨齡、骨密度、體成分等體質監測統計分析。

“除了心肺功能弱、心率恢復慢、耐力差等傳統性體質問題外,骨密度低於同年齡標準值的高達803人,反映出當前青少年骨生長質量較差等新問題。”

重慶市某區教委體衞藝科科長認為,當前升學依然是中小學校的辦學“指揮棒”, 哪個學科有利於升學,或者比重大,家長、老師當然就重視哪個學科。因此,很多學校的體育課淪為活動課,被大量佔用,高中體育課開課率普遍不足一半。

在這種情況下,中考體育逐漸增加分值,無疑會推動家長、老師重視體育,積極開展運動。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形式化的體育教育,為了考試而鍛鍊,為了分數而鍛鍊。

於素梅告訴外灘君,有些學校從初一開始就在練習中考項目,體育課也不按照課標和教材來,考試考什麼就練什麼。這種方法在中考中或許能爭得分數,但是後期的危害更大。進入高中後,因為升學不再需要體育成績,許多孩子的鍛鍊就停了,體質也跟着斷崖式下降。

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就是家長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育焦慮。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直接辦法是讓中考體育的評價機制更加合理,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還要整體推進學校體育改革。

先説近在眼前的中考體育。

於素梅認為,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也不是每一項運動都適合每個孩子鍛鍊,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喜好。

有些孩子生來身體就比較強壯,或者受家庭環境、教育的影響,體格更健碩,有些孩子則生得比較瘦小。當他們參加同一個項目的測試時,優勢與劣勢是客觀存在的。

因此,在評價方面,應當擴大範圍。

“不光看這一個項目的成績,不單單考察身體素質,也不單單看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要更綜合地評價。比如還要看他是否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每個部分都佔有一定的權重。”

這也保護了孩子對體育的興趣——不是一定要在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擅長的項目上表現好才是“體育好”。

因此,於素梅也提出了“定級不定項”的考核機制,也就是説,同一學段要達到的運動能力等級一致,但具體運動項目不做統一要求。例如,要求孩子在小學畢業時,運動能力達到二級,不論是打籃球,還是踢足球都可以。

這也意味着,學校體育教育在大中小幼各個學段要有銜接性,形成“一體化”的佈局。

比如説,有的孩子在小學已經在籃球項目上達到了運動能力二級,那麼進入初一後,他就可以從三級對應的課程內容模塊開始學,達到三級後再學下一等級對應的內容。而小學沒學過籃球的孩子,在初中就可以從一級對應的內容開始學習籃球。

這樣,也可以避免小學學前滾翻,中學學前滾翻,到高中和大學還在學前滾翻,“一翻到底”的重複教育。

另外,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接觸和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各省市除了在中考項目中安排了可選項目,在課程開設方面也進行了探索。

譬如上海今年發佈的《上海市中小學體育工作管理辦法》就指出: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及武術等9個項目為各區必選的佈局項目。

在此基礎上,市教委、市體育局指導各區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及實際情況,在體操、擊劍、射擊、射箭、自行車、水上項目、棒球、壘球、高爾夫球、橄欖球、攀巖、滑板、拳擊、馬術、冰雪、棋牌、手球及壁球等奧運會、全國運動會項目及新興項目中選擇若干個進行佈局。形成“9+X”學校體育項目佈局結構。

無體育專長的家長,如何科學地指導孩子

和歐美相比較,中國的體育運動氛圍還比較薄弱。在許多家庭中,並沒有將體育鍛煉變成一件日常的家庭活動。

當體育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逐漸增加後,除了學校的體育課和鍛鍊時間,家庭中的體育鍛煉也變得十分重要。學生的在校時間是有限的,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家長如果不能在家帶動孩子鍛鍊,那體育教育的效果只怕會大打折扣。

“歐美的一些家庭,家長本身就愛運動,孩子從小就知道家裏有什麼體育器材,也知道怎麼用。爸爸媽媽都喜歡鍛鍊,或者只有一方喜歡鍛鍊,對孩子的影響也是耳濡目染的。”

而國內的情形則不同。許多家長本身沒有進行鍛鍊的習慣,在運動方面也缺乏專業知識,很難指導孩子科學、安全地鍛鍊。

要改變這一現狀可謂困難重重,但幸運的是,並不是沒有方向。於素梅就從管理觀念、家校聯合等方面提了幾點建議。

1. 尊重孩子的天性

以往在進行運動時,中國的家長和老師總是偏愛讓孩子們整整齊齊,説什麼就做什麼。但這種要求,不但沒有發揮孩子的自主性,還會消解他們對於運動的熱情。運動本來應該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嚴苛的管理卻會讓運動變得無聊,甚至是痛苦。

於素梅講到,有一位專家去國外訪校,有次觀摩學生跑步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個小朋友或許是看到有外賓來訪有些激動,當他經過中國專家身邊時,伸手拍了中國專家一下,又繼續向前跑。如果在國內,這個孩子或許當場就會被批評,甚至事後請家長。但是當時在場的校長卻開心極了,他覺得孩子很有活力,很陽光,還向中國專家豎起大拇指,稱讚這個孩子的行為。

在這個故事裏,孩子在運動時可以自由地釋放天性,也和更平等的師生關係有關。

在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中,老師總是受到敬重的,也總是在教學過程中佔據主導位置。“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中關於老師的要求也反映出對於教導的要求。

但如今,許多教育人士開始倡導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自主性,讓他們在合理的範圍內自由地去探索和學習。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更為平等的夥伴關係,搭檔關係。

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如此。在運動中允許孩子做一些“調皮”、“異樣”的行為,又有何不可呢?

2.更有針對性的科學練習

想要在體育鍛煉時尊重孩子的天性,勢必就要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一點的重要性,對於家長來説也不言而喻。

而説到體育運動的訓練和指導,科學地練習是最重要的。

如果為了提高分數,不科學地訓練,不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還沒練好,就先受傷。這樣的結果更得不償失。

除了要知道怎麼鍛鍊才科學,家長還要了解孩子哪方面需要加強,力量、耐力、平衡、柔韌……不同的鍛鍊項目會鍛鍊不同的身體機能,如果不瞭解這一點,那家庭體育運動就可能事倍功半。

此外,如果家長沒有為孩子規劃好需要的訓練頻次,孩子可能會練得太辛苦,在鍛鍊的過程中喪失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3. 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

對於體育運動,如果家長已經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那自然是極好的。如果沒有,那麼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指導就是最方便和快捷的方式了。

這時候,家校聯合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孩子在校內接受專業的體測,體測的詳細結果可以傳達給家長,讓家長對孩子的各方面身體情況有所瞭解。

除了學校和家庭這種線下的溝通,家長也可以利用一些網絡平台,來學習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指導。

於素梅提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就基於體育課程一體化建立了一個服務於學生家庭鍛鍊的線上平台,平台上為每個孩子建立了檔案,家長可以看到關於孩子家庭鍛鍊的詳細記錄和自測成績,瞭解孩子們的體質變化。

根據孩子的強項和弱項,平台提供了針對性的課程和指導,家長也可以根據建議帶着孩子鍛鍊。目前,已經有十幾萬學生在使用這個平台參加體育鍛煉,完成體育老師佈置的體育家庭作業。

對於有條件的家庭為孩子聘請專業指導教師的行為,於素梅也予以了肯定。她認為,有專業人士的直接指導,確實能夠幫助孩子在體質提升和運動技能掌握上有所提升。

但她認為,即便如此,家長也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追求在體育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在練習的過程中,絕不可以急功近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體育運動也是如此,無論是增強體質,還是提升分數,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的是持之以恆。

對於更多家庭來説,於素梅認為,開展面向家長的體育培訓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如果是學校組織的,就可以請體育老師為家長們做科普。

一方面,可以瞭解校內體育課的情況,配合完成體育的家庭作業,知道練習要達到什麼標準:跑步的速度、鍛鍊的強度等,讓家長心中有數;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家長一些針對性的、專業性的指導,避免孩子在家中訓練時受傷,也能規劃合理的運動強度和頻次。

“不是搞體育的家長,往往自學也不太容易學到。因為體育畢竟是一個實踐性的課程,所以需要加強培訓。”

在採訪中,於素梅多次提到,要協調發展青少年的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二者的融合發展,也正是目前中國體育教育所欠缺的。

中考體育分值加磅,拼分數or促運動?
於素梅

面對體育中考分值可能會逐步增加的變化,如果秉持着“分數為上”的想法,那麼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最終都還是會落入應試的怪圈。即使孩子的身體能夠得到鍛鍊,也無法養成自主的運動習慣和興趣。

唯有轉變思路,以孩子為中心,看到體育運動與學科知識學習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將運動看成擠佔學習時間的洪水猛獸,輔以科學的指導與練習,才能緩解,甚至解開對於中考體育的心結,才能將運動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09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考體育分值加磅,拼分數or促運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