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期兵力較少,為何能屢屢大敗四夷?
作者:桓武上將軍
強漢盛唐一直是軍迷津津樂道的朝代,漢唐不僅是中原帝國的鼎盛時期,更是中國古代軍事力量的巔峯。唐朝在立國初期奮擊四方的時候,出動的軍隊並不多,但是卻能屢屢奏凱。原因何在?讓我們從幾個方面來一探究竟。
強大的兵員素質和豐富的戰爭經驗
出身關隴貴族的唐高祖李淵,在幷州起兵後攻入長安,並且向西平定隴右薛舉。至此,李淵成功整合了原北周政權傳統核心–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些關隴軍人世代習武、從軍征戰,武藝精熟,戰陣經驗豐富。
隋末,大大小小稱王稱帝者多達數十股,其中實力強勁,握控一方的有盤踞河洛的王世充、割據河北的竇建德、佔據淮南的杜伏威、握有荊湖之地的蕭銑。他們崛起於隋末亂世,在無數起義軍中脱穎而出。不斷的戰鬥,也讓他們麾下的士兵和將領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
壁畫中的唐軍騎兵
李唐王朝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的大規模主力會戰,進一步積累鍛鍊了士兵和將領的作戰指揮經驗和能力。一路上的招降納叛,使得唐朝軍隊中不再是一支以關隴軍隊,而是有了新鮮血液的注入。李唐王朝在平定天下後,原關隴軍事集團和東方諸侯集團的軍隊和將領被成功整合了,也意味着一支經歷過戰火洗禮,有着豐富戰爭經驗的唐軍誕生了。
府兵制的成功施行
大唐初期,面臨着來自北方草原的強大軍事威脅。「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突厥,動輒以數萬、十數萬騎兵突然南下,侵擾中原。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更是率領二十萬鐵騎,沿涇州南下,直抵渭水。列陣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長安震動。突厥使者更是入朝,對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進行威脅,稱「二可汗兵百萬,今至矣」。
這不能不讓唐王朝統治者警惕,心生變革。為了應對突厥,唐朝重新設置了以前被廢除的十二衞軍制度。唐太宗繼位後,更是在全國建立了完善的府兵體制。
壁畫中的唐軍府兵
府兵,即為軍府之兵,最早是西魏北周時期宇文泰所創立,先後以六鎮戍卒和關隴漢族豪強充為府兵。後來又「籍民之有財力者為府兵」。到北周武帝時期,再「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事後夏人半為兵矣」。對於這些凡是進入了軍府體系的人來説,就宣告着脱離地方,歸於軍隊管理。
到隋代北周後,隋文帝楊堅又設立十二衞府,下令「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賬,一與民同,軍服統領,宜依舊式」。這實際上將身為常備軍的府兵變為了兵農合一的動員部隊,將現役軍人的府兵變成了動員兵,讓這些府兵除了作戰外,還需要在平時參與農耕,從事生產。
唐太宗改革時期的府兵繼承了隋朝府兵的兵農合一制度,平時歸散在鄉間各地從事農耕務,只有擔負京師宿衞還有出征的軍人才會從預備役轉入現役。同時各地軍府的府兵,平時承擔地方警戒任務,戰時擔任保衞地方,守土抗敵。
裝備精良,接受校閲的唐軍
大唐王朝在全國十道一共設置軍府684個,直面突厥位於長安所在的核心地區的關內道就有261個,而江淮地區軍府的數量則較少。另外不同軍府兵力規模也有不同,其中上等軍府有兵1200人、中等軍府有兵1000人、下等軍府有兵800人。每一個軍府三百人編為一團,五十人編為一隊,十人編為一火。
為了確保府兵質量,每年冬天各地府兵便會集結,進行軍事訓練。由於民間尚武風氣甚濃,很多府兵參與過隋末亂世的戰爭,個人素質較高。
因此冬季的府兵集中訓練主要是進行部隊協同作戰的演練。鍛鍊唐軍各部隊在戰場上對於金鼓旗號的適應以及步騎分隊的協同作戰能力。這樣,府兵戰時被抽調組成混編軍團對外作戰時,不會出現協同指揮帶來的問題,極大的提升了唐軍戰術素養。
武器裝備精良
按照典籍記載,唐軍士兵每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箭囊)一、橫刀、礪石、解結錐、氈帽、氈裘」等裝備,另外每一火還需配備六匹馱畜,大部分府兵和軍官還擁有自己的私馬。
壁畫中身穿鎧甲,手拿長槍,腰配橫刀、長弓、箭囊的唐軍士兵
按照《太白陰經》等軍事書籍的記錄。唐軍一個標準的戰鬥軍團應該接近2萬人,包括步兵12500人、騎兵6000和專業輜重兵1000人,這些人中不包含戰時臨時配屬的民夫。很多士兵都有鎧甲,披甲率達60%,而且製作精良,大部分為明光鎧,並配上弓弩,兩者相加更是高達120%。80%的士兵裝備了橫刀,幾乎所有的唐軍士兵都配備了長槍。
唐軍一個戰兵,兵器數量在五件左右,而輔兵也是三件。得益於唐朝出色的冶鐵鍛造技術,特別是用灌鋼法取代了百鍊法,使得唐軍裝備的橫刀、陌刀等鐵製兵器威力大增。
明光鎧
完善的保障制度
大唐王朝崇尚武力,認可軍人,軍人社會地位較高,並且有着完善的保障制度。軍中不看資歷,不重出身門第,如果個人勇武善戰,就可以從小兵升至大將軍,封侯拜相。大唐王朝對於軍隊的賞賜十分優厚,榮華富貴,社會地位,只要軍功赫赫,一切皆有可能。
除了對有軍功的士兵有賞賜和晉升外,對於因傷致殘的兵將,也都有生活保障補貼,並且優先授予良田;而對戰死沙場的士兵也給予家屬優厚的撫卹金。正是因為這些對待軍人優厚制度,使得無數熱血兒郎在戰場上奮勇搏殺,為國效力。
唐代陌刀
成熟的步騎戰術和強大的機動力
唐初對於騎兵戰法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唐軍騎兵不再像昔南北朝時由重騎兵對敵方陣線發動衝擊,而是進行多樣化的運用。唐軍常常會集中騎兵進行遠程奇襲和追擊,突然對敵方腹地展開突擊,像李靖在定襄之戰中便是以以3千騎兵突襲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
另外,在步騎配合戰術上,唐軍戰時會用普遍裝備的強弓硬弩進行遠射。當敵方騎兵進攻時,用步兵穩住戰線,在弓弩的掩護下,陌刀手和戰鋒隊發起白刃突擊,充分發揮步兵的戰鬥力。同時適情況而定,出動列陣在步兵後方的騎兵繞道敵人後方,攻擊敵軍側後,與步兵一起形成包圍,爭取全殲敵軍。
「秦漢以來,唐馬最盛」,的確如此,唐高祖起兵太原後,用得到的2000匹突厥戰馬和3000匹隋軍戰馬,放牧隴右,之後「馬大蕃息」,又「即雜胡馬,馬乃益壯」。數十年積累之下,唐朝光是在官營牧馬機構中蓄養的馬匹就已經達到了70.6萬匹。數量眾多的優質馬匹為唐軍騎兵提供了強大的機動力。
另外,由於民間養馬盛行,許多軍人家中都有數匹戰馬,所以就算是唐軍步兵在出徵時也會自帶馬匹。這保證了唐軍強大的機動能力,使得唐軍能夠在廣袤的地域內進行大範圍機動,少量唐軍往往能戰勝具有數量優勢的敵軍。
唐代橫刀
將才輩出
前面説到隋末亂世中誕生了無數的英雄豪傑,這些人從軍征戰,在大唐征伐天下中積累了豐富的戰爭指揮經驗。天可汗的威名,也引得無數胡人猛將歸降大唐。
李靖、李孝恭、侯君集、李勣、薛禮、蘇烈、薛萬徹、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顆顆大唐將星將閃耀四方,取得一個個輝煌的勝利,奏響一段段得勝的凱歌。他們旌旗所指,虜頡利、平高昌、開西域、奮擊諾真水、勇奪安市城、滅吐谷渾、松州奏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