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遠人,大明開國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隨朱元璋,以其才智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李善長的功績
元朝末年,統治者昏庸腐朽,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首舉義旗, 拉開了元末紅巾軍大起義的序幕。當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 時,李善長為避亂而隱於滁州東山之下,他時刻關注天下形 勢,以期投靠明主。
朱元璋率領的軍隊是眾多起義軍中的一支。與其它義軍相比,這支軍隊作戰勇猛、軍紀嚴明、深受百姓擁護。朱元璋告誡諸將:“克城以武,戡亂以任”,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嚴禁將士劫掠財物燒燬房屋。除了嚴明軍紀外,他以“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為口號,採取籠絡地主階級的措施,爭取漢人的支持。他廣招賢能之士,以禮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長於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時來投,被命為掌書記。
朱元璋向李善長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時,李善長答道:“秦亂,漢高祖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 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長的這番話為朱元璋實現霸業指明瞭方向。朱元璋從此視李善長為左膀右臂,對其委以重任,讓其參與決策制定。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輔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調和諸將、嚴明軍紀。
朱元璋曾對李善長説:“方今羣雄並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吾觀羣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其羽翼既去, 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鑑其失,務協調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李善長深以為然。對於歸降的將士,李善長能夠辨別賢愚,調和諸將,使將士消除疑慮,安心跟隨朱元璋。李善長還嚴於整頓軍紀,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處張貼禁令,以此禁止將士侵擾百姓。
2、留守後方、供應軍需。
朱元璋得以掃除強敵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戰,都讓李善長留守後方,由他統籌全局,轉運糧草,供應前方軍需。同時,李善長還加強後方軍事防務,發展後方經濟,保證後方秩序穩定、減輕人民負擔。在李善長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後方百姓安居樂業、將士和睦,“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李善長在後方的管理,為朱元璋在前線作戰爭取最後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3、發展經濟、革除積弊。
李善長注重發展經濟,減輕人民經濟負擔,以此來緩解階級矛盾。他整頓鹽法、錢法、茶法、鐵冶及魚税等税收,革除積弊,發展經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還積極推廣實踐朱元璋的屯田墾荒思想,在各地實行屯田制度,發展水利事業,使許多荒地變為良田,起到了“國用益饒,而民不困”的積極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奮鬥中,朱元璋和李善長維繫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君對臣信任、臣對主 忠心的關係模式。李善長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軍需供應充足,為朱元璋取得前線作戰的勝利提供了保證。所以,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李善長功不可沒。
二、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
1368 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相國,讓他改革元朝舊制,制定新的禮制,作《郊社宗廟儀》,並重新改定官制,明確各部責任,使新建立的國家機器得以正常有序運轉。李善長還負責監修國史,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修成《元史》一書。李善長定禮制、改官制、修史書,為明朝初年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長居六公之首。朱元璋評價説:“善長雖 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升李善長為太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丹書鐵卷。
洪武四年,李善長“以疾致仕”,回安徽鳳陽老家休養。恰好朱元璋準備在鳳陽興建中都城,決定將這個工程交由賦閒在家的李善長負責。李善長受命後,凡事親力親為,使得營建工作迅速展開。李善長的表現,讓朱元璋很是滿意。李善長還對遷徙到鳳陽地區的十四萬江南民户負責安置,監督其墾種。幾年之後,這 一地區出現了桑榆相望、糧倉充實的景象。朱元璋不僅親賜物品給李善長,還提升其弟李存義為太僕寺丞,兩年後又將大公主嫁於其子李祺,結成了兒女親家。至此,李善長的榮耀和光彩達到了頂點。
李善長榮寵至極,自然會招來其他臣子的嫉妒和排擠。洪武二年,楊憲與李善長髮生了奪相矛盾。楊憲串通自己的好友高見賢等人向朱元璋進讒言,表示李善長沒有為相的才能,並彈劾李善長排擠大臣,放肆為奸等事,朱元璋聽後不為所動。之後,李善長揭發楊憲誣陷中書省汪廣洋等不法事。最終結果是楊憲治罪被殺。由此可見,洪武初年的李善長深得朱元璋的寵信,朱元璋對他比非常寬容。
三、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誅殺
明初百廢待興,不僅需要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還要完成國家統一事業,掃蕩蒙元殘餘勢力。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經過明朝初年的努力後,洪武中期社會逐漸繁榮,政治也比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從這時起,朱元璋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漸轉向了猜忌,最後轉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屠戮。
從客觀上説,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極而驕,越禮違規、胡作非為,失去了為官應有的謹慎。李善長以其智謀,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但李善長有心計卻沒有遠見,在得寵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為官的謹 慎。李善長表面不與人爭,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權利,他便會想方設法實施報復。與朱元璋成兒女 親家後,李善長更加有恃無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減俸祿,以示警告。
李善長在致仕之後,仍參與朝政事務,在中央和地方擁有很大的勢力,是淮西功臣集團的核心領導。這個集團多是貧苦農民出身,明朝建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逐漸沉溺爭權奪勢之中。甚至他們的僕從和家人也無視法度,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儼然成為一霸。淮西功臣逐漸退變為挖封建統治牆角的破壞力量,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從主觀上説,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對功臣的疑忌心也逐日加重。為了鞏固朱 家天下,朱元璋必須強化皇權,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威脅,而淮西功臣集團正是他最大的威脅。朱元璋對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劇命運的開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生性文弱,朱元璋一直擔心自己死後,朱標無法駕馭這些文臣武將,所以, 他要先替兒子“拔釘子”,來解除身後之患。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使朱元璋逐漸疏遠功臣,猜忌心理日益加重,功臣的才智、名望,在他眼裏都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必然導致他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由信任轉向疏遠,最後不惜大開殺戒。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為謀反和通倭被殺。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親信,又與他有親戚關係,朱元璋便想借此案來打壓李善長。終於在十年之後,借胡惟庸曾勸過李善長一同謀反之事,作為誅殺李善長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賜死,全家七十餘口被殺,僅一個當了駙馬的兒子留住了性命。朱元璋還將李善長的罪行作《昭示奸黨錄》,公佈天下。
四、李善長之死分析
追溯李善長的人生軌跡,從開國功臣到走上人生末 路,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李善長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長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
1、據《明史》載,李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忮刻”為嫉妒刻薄之義,是心胸自私狹隘的同義語。如他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污被治罪,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負責調查此事。李善長竟置國家法度於不顧,從一己私利出發,多次為李彬開脱罪責,為劉基的調查設置障礙。無奈之下,劉基只得奏準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將李彬處死。為此,李善長常耿耿於懷,常暗中加害劉基,逼得劉基只好回家避禍。
李善長的心胸狹隘還表現在他素有居功自傲與貪贓納賄的毛病。 《明史》載,大明立國後,“(太祖)浸厭善長,故有易相之議”,從中看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不滿,也透露出朱元璋對李善長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選問題,朱元璋曾問計於劉基。劉基既肯定了李善長的優點,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後事難料”,事實果如劉基所言。
《明史》還記載李善長“貴富極,意稍驕,有心計而無遠識”,這都説明了他 的自私狹隘。這使得他對別人容易產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別人,從而樹敵過多。這都為李善長日後走上末路植下了禍根,成為他與朱元璋矛盾加劇的誘因。
2、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李善長隨着地位的不斷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權力串通淮西籍人員,與他們拉 幫結派,成為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李善長為培植淮西集團勢力不遺餘力,在執政方面處處以集團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淮西集團成員在瘋狂追求財富的同時,排斥異己, 對淮西籍以外的人員極力打擊。淮西集團勢力瘋狂滋長,觸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必為他所不能容忍。
胡惟庸案東窗事發後,朱元璋深刻認識到,淮西集團勢力的過度膨脹不僅加劇了當時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有導致自己大權旁落的危險。鑑於當時形勢的嚴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計地遏制這一勢力做強做大,“胡藍之獄”便拉開了帷幕。朱元璋本人雖發跡於淮西集團,但一旦大權在握,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即刻成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更朱元璋雖口頭上説李善長功勞堪比漢代蕭何,但背地裏對李善長防範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後清洗以李善長為核心的淮西集團的一個重要藉口。
綜評
李善長傾盡一生之力輔佐朱元璋,在達到人生榮譽的頂峯後,迎來的卻是全家人被殺戮的悲劇命運。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高度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之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縱着生殺予奪之權。在打天下時,朱元璋能禮遇重用臣子;得天下後,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他要把任何威脅都扼殺在搖籃之中。“胡案”、“藍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後被殺者達十幾萬人。大量功臣良將的被殺,使朝中無良將可 調,無謀臣可議。“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能夠順利奪取皇位,與朱元璋大殺功臣有着一定的關係。
古代君主為了維護“家天下”統治,會掃除一切威脅皇權的因素;臣子為了擴大政治、經濟權利,必然會有損於封建政權統治。朱元璋與李善長關係的變化,就是一個歷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