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學生藉助學校平台開設“摸魚學導論”課程這件事,曾引發了廣泛討論,許多媒體將之看作是一種“正義”,認為這是在“不正義”的環境中面臨“996”等巨大壓力所做出的一種反抗。還有人認為,這種“摸魚”文化通過自嘲達到疏解的目的,是釋放壓力的出口。
且不説在工作中的“摸魚”是何種性質,我認為至少在大學這方池塘中,不應讓“摸魚”成為常態。“摸魚”,換個詞就是偷懶、三心二意、掛羊頭賣狗肉,也就是大學生口中的“划水”。看到“摸魚學導論”得到熱火朝天的討論,以及課程發起者疏解壓力的初衷,我最初也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調侃,從而將焦慮輕鬆化解。但“摸魚”真的能緩解焦慮嗎?答案是否定的。“摸魚”就其內容而言,是在本應認真學習聽講的時段尋求放鬆,這種放鬆反而會增加焦慮。在一個學期的“摸魚”之後,焦慮只會因貧乏的知識而驟然上升。這種逃避焦慮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自我設障,給自己的失敗找一個理由,“摸魚”其實只會成為將失敗合理化的工具。
我們也能夠設想,假使“摸魚”成為常態,人人都將偷懶看作理所當然,誰還會認真努力做事呢?大學肩負育人的責任,如果“摸魚”哲學大行其道,在羣體壓力的影響下,那些不願意偷懶的人很可能會被孤立或被改變。我們不能期望一個精通“摸魚”技術的人能在大學之後的工作中展現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我們也不能期望一個以“摸魚”為要旨的學校能培養出腳踏實地的人才。“摸魚”可以是自我的調侃,但絕不應成為行為的準則。
也許有人要問,你看那令人震驚的“985學霸作息表”,你看那因壓力多大而陷入焦慮的大學生,為何還不允許一時的“摸魚”?實際上,“摸魚”的對立面是專心、勤勉、正確的勞逸結合。從這一點來看,與其在一大堆無意義的課業之中瘋狂“摸魚”,不如從一開始就合理規劃學業,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明確自己的方向,認真學習、科學放鬆,把每一分努力都落到實處。
我們樂見“摸魚學導論”把學生們召集起來,大家一起輕鬆生活;但在大學之中,“摸魚”不應當成為一種正義的行為規範。它既不是一種有效的緩解焦慮的方式,也不是一個值得弘揚的正向價值。“摸魚”作為一種自我調侃,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我們更應看到其背後隱藏的無序競爭和課業壓力,並找到積極的方法,如釐清自我定位、高效利用時間、與老師進行溝通等,讓自己回到一個腳踏實地的賽道。
作者:尹楷珺
來源: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