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英語啓蒙的目的

首先申明,本文無關方法論,如果你是衝着招數來的,多半會失望(更何況我覺得英語啓蒙沒啥方法,多讀多聽多輸出就是唯一王道)。

之所以想就這個話題碼點字,是因為近期被一個網友問到一個問題,反正到了一年級英語還得從頭學起,不覺得早早啓蒙會造成浪費嗎?

這份對於浪費的惋惜,我理解至少有兩個層面:一是老母親的時間浪費,學前花那麼大的精力,有些犯不着;二是針對小朋友的時間浪費,學點別的不好嗎?

説實話,站在事後總結的角度,我覺得給胖寶的英語啓蒙最大的意義,在於現在他可以做到“閲讀自由”——匹配自己的認知能力,自由地閲讀他想看的中英文書。

怎麼理解上述“匹配”的意義?我們可以拿弟弟和他閲讀的同主題英語文本做對比:

一樣是講數學,弟弟(小班兒童)讀的內容關於小餐飲店算賬;而哥哥(一年級兒童)讀的是關於斐波那契數列(也就是一二年級中很常見的兔子數列)的小故事。

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英語啓蒙的目的
弟弟閲讀的內容

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英語啓蒙的目的
哥哥閲讀的內容

試想一下,如果哥哥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差不多是弟弟現在的水平),那麼他能自主讀懂的內容,也許就停留在小餐飲店算賬這樣的簡單情節,自然不會覺得有趣。而一旦無法從英語閲讀中體會到樂趣,閲讀的自主性就會比較弱,認知與語言之間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所以,英語啓蒙的意義,是因為這個動作,孩子可以具備與之年齡、興趣匹配的英語語言能力,從而形成支撐自主閲讀行為的源動力。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和大家回憶過自己的一段往事,大概在我讀初一的時候,我開始讀當時外研社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雙語讀物《書蟲》系列的一級(可以把這套《書蟲》理解為世界名著的縮寫版本),但我怎麼讀都覺得不過癮。

為什麼?因為如果以閲讀能力為準,我大可直接閲讀非縮寫版本的原著,但受制於當時估計也就1000的英語詞彙量,英文版我只能看壓縮版本。以至於每次閲讀,我沒有感覺是在享受閲讀,而是換了一種形式在學新的英語單詞。與認知不匹配的英文水平,限制了我本該擁有的閲讀趣味。

當然,既然説的是匹配,那麼還有一種情況,即語言能力超過認知水平。講真,我一直也懷疑這樣的閲讀體驗是否真的好(比如很小的小孩子讀很難的英語書)。

舉個例子,以下兩本書是胖寶上週和上上週從圖書館借出的書本——語言難度應該相仿;有意思的是,這本關於恐龍的書,孩子回來三下兩下就讀完了;而這本關於珍珠港的書,他讀讀又擱置、一直在説很難。

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英語啓蒙的目的
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英語啓蒙的目的
語言難度相仿

其實所謂的難,不在於語言上的不理解,而是對於偷襲珍珠港這段歷史事件的認知空白(相反恐龍領域他的認知足以與語言能力匹配),等到我一段一段讀給他聽,並且穿插簡單解釋當時的戰爭背景,他才算勉強完成這本書的閲讀。

因此,回到英語啓蒙,如果真的要衡量性價比和效率,那麼讓該讓小朋友的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保持在相近的水平。二者任一落後太多,都會耽誤自主閲讀的興趣。當然,換個角度,二者任一超前太多,也可能造成效率上的浪費。

掃碼二維碼關注金融辣媽

和胖寶媽及朋友們一起打怪

金融女民工,家有二男寶

自雞與雞娃,一直都在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2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英語啓蒙的目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