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一共出現了四百九十多位皇帝,其中能夠得到“千古一帝”美譽的只有寥寥數人,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那麼,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在晚年時期卻變得昏庸了呢?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眾所周知,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經歷了諸多的艱難險阻,才開創了“康熙盛世”的輝煌。而且,歷史上的康熙也向來以殺伐果斷著稱,無論是剷除鰲拜還是平定三藩,都表現出了雷霆萬鈞的凌厲手段。可是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卻一直對立儲一事猶豫不定,促使了“九子奪嫡”的發生。

對於古代的封建王朝來説,立儲乃是國之大事,太子更是關乎國本。而且康熙皇帝從小就熟讀史書,更不可能不明白“國本之爭”對朝廷的危害。可是他卻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後不但令胤礽精神失常被幽禁致死,更是加劇了其他皇子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造成了皇室骨肉相殘的慘劇。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九子奪嫡”帶來的隱患,直到雍正登基之後仍然存在,並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如果不是因為雍正手段足夠嚴厲,將參與“九子奪嫡”的其他兄弟賜死的賜死,圈禁的圈禁,恐怕一不小心真的會被胤禩等人取而代之。

康熙一生雄才大略,可是在立儲一事上卻表現得比較昏庸。雖然這其中也因為太子胤礽自身存在不足,但是康熙猶豫不定的態度,無疑加劇了奪嫡之爭的激烈程度。例如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怒斥八皇子胤禩妄蓄大志、圖謀太子之位時,十四皇子胤禵等人竟然公然為胤禩求情説:“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這個時候胤礽的太子之位剛剛被廢,奪嫡之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康熙內心也不可能不知道皇子結黨的危害。特別是在太子之位空懸的時刻,十四皇子等人的表現,無一不透露出未來的奪嫡之爭是如何可怕。可是康熙皇帝卻低估了其中的危害,雖然他當場拔刀要怒斬胤禵,實際上對胤禵卻抱着一種欣賞的態度,日後也對其頗為重視。

康熙皇子眾多,四皇子、八皇子以及十三、十四皇子都堪當大任。可是在二皇子胤礽徹底被廢之後,康熙在去世前沒能再次公開立儲,這不得不説是一個十分失敗的決定。可能康熙本人也沒有想過,在自己去世之後奪嫡之爭竟然能演變成如此悽慘的結局。除此之外,康熙留給繼任者雍正的也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康熙盛世”。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雍正繼位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除了填補國庫的虧空之外,整飭吏治也是迫在眉睫。

康熙晚年時期表現昏庸,和他晚年時的性格有着很大關係。老年時的康熙性格比較仁和,這種性格不但使他難以在眾多皇子中擇出太子人選,在吏治方面也奉行寬厚之道,使得朝廷吏治日漸廢弛。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康熙晚年時陶醉在“太平盛世”中無法自拔,逐漸產生了“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的觀念。康熙認為,朝廷吏治的要點就在於“不生事”之中。連康熙皇帝本人就產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可想而知下級官吏會變成什麼模樣。所以,到了康熙晚年時期,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地方官,混天度日,賣官鬻爵,夤緣攀附,粉飾浮誇之風盛行。

雍正在登基之後對此也是大為惱火,甚至連康熙的面子也不顧了,在朝堂之上公然斥責:“人心玩偈已久,以至百弊叢生!”由此可見,康熙晚年時期的“吏治廢弛”有多麼嚴重。在橫跨“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中,康熙性格寬大,乾隆性格疏闊,要不是雍正皇帝大力整飭吏治,恐怕清朝早就衰亡了。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其實,在歷史上的那些“千古一帝”中,晚年表現昏庸的並不僅僅是康熙,漢武帝晚年同樣發生了“巫蠱之禍”,唐太宗晚年也出現了怠政的情況,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

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平定三藩,三徵葛爾丹,治理黃準水患,種種表現仍然不失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因此,雖然康熙晚年表現有些昏庸,但是仍然被人們譽為“千古一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9 字。

轉載請註明: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會在晚年時期變得昏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