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院士譙仕彥:研究飼料30多年 用最少的糧食產最多的肉蛋奶
上世紀80年代初,18歲的譙仕彥,從四川閬中的一個鄉村走出,他的高中老師替他報考了如今的中國農業大學。40多年後的2021年,譙仕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只是當初的老師已經去世了,譙仕彥説,他前幾年還見過這位老師,老師對他説,“幫你報對了,應該出去走走,看看更大的世界。”
譙仕彥學的是獸醫,本科畢業後留校,1年後報考了動物營養專業的研究生,“那時候我們國家飼料產業剛剛興起,而我是學獸醫的,和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科關係很密切,所以就報考了這個專業。”譙仕彥告訴記者,從那時候起,他的一生,就和動物營養聯繫在了一起。從事飼料研究30多年,經歷了飼料禁抗到飼料減糧的全部歷程,剛剛當選院士的譙仕彥説,希望在未來,“能夠用盡量少的糧食,生產最多的肉蛋奶。”
譙仕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多年來,聚焦豬健康養殖的營養調控,系統開展了抗生素替代物抗菌肽的研發和低蛋白質飼料的研究工作。2021年11月8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受訪者供圖
飼料禁抗之後,養殖減抗仍待進步
在譙仕彥報考動物營養專業研究生之前,遠在歐洲的瑞典,就已經立法禁止飼料中使用抗生素。
“減抗是我工作以來,一直研究的兩個主要方向之一。”譙仕彥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歐洲多個國家先後禁止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到本世紀初,這種做法越來越普遍,許多西方國家效仿,“當時我們就覺得,這會是飼料研究未來的主要趨勢之一。”
2000年,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譙仕彥就在這個中心工作,他和他的團隊,在這裏研究抗生素的替代技術和產品,直到今天。
“我們這個行業,跟別的科研不太一樣,應用性很強,要按照國家需求來做工作,有時候特別難,但卻不能放棄,咬着牙也要做出來。”
2020年7月,我國畜禽飼料進入全面禁抗時代,對於飼料領域的研究者來説,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但也意味着,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
“飼料禁抗後,用什麼樣的技術和替代品,來減少治療抗生素的使用。”譙仕彥説,“更重要的是,飼料中不再使用了,但治療中仍在使用,如何減少治療中抗生素的使用量,是我們當前正在做的工作,動物要養好,肉蛋奶的產量、質量不能降低,但抗生素還要減少使用,怎麼辦?動物營養還是一個很重要的角度和領域,所以,飼料全面禁抗後,治療減抗的工作,還遠沒有結束。”
飼料減糧,誰能成為替代品
傳統的農家養殖,一筐草、一桶泔水就能養活畜禽,但隨着社會的發展,規模化的養殖逐漸替代傳統的小農户散養,這保證了肉蛋奶的產量和品質,但同時,也提升了對糧食的需求。
譙仕彥告訴記者,2020年,飼料消耗的糧食,佔全部糧食消費的42%左右,如果再加上生產豆粕所需要的大豆,飼料糧可能超過了糧食消費的一半。
“2005年是一個節點,2005年以前,我們進口的大豆,主要用於榨油,2005年以後,逐漸轉為用於生產豆粕,而豆粕是做飼料的主要原料之一。”譙仕彥説,“當時我們就認為,這種局面是難以持續的。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們就開始做飼料減糧的研究,也就是研究怎樣少用豆粕,多用氨基酸,並且保證飼料的質量。”
玉米是飼料的另一大來源之一,近幾年來,玉米價格持續上漲,需求持續增高,使得玉米生產的壓力也隨之增強,譙仕彥介紹,“我們國家規模化養殖發展很快,相應的,飼料產量增加也很快。數據顯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2020年我們的配合飼料產量增加了3200多萬噸,今年增加更多,可能會接近5000萬噸。這意味着,我們需要更多的糧食去生產飼料。”
在飼料禁抗之後,飼料減糧,成為當前動物營養領域最重要的趨勢之一,譙仕彥告訴記者,“這10多年中,我們的科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利用糧油果蔬加工的副產品、秸稈資源等,通過生物技術,做成飼料,讓它們替代糧食,減少糧食的消耗。舉例來説,在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的組織下,我們全面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畜禽飼料中豆粕佔比從17.9%下降到15.6%。這是個不小的成績,同時,玉米用量的上漲趨勢,也有所緩解了。在未來,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進一步降低飼料生產中的糧食用量。”
未來願景,少用糧食多產肉
2021年11月18日,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公佈,譙仕彥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當選院士,譙仕彥説,“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幾十年做動物營養的研究,獲得了這麼高的榮譽,和前輩、老師們的培養分不開。在未來,還是希望自己能踏踏實實工作,為畜牧業和飼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安全可控做一些貢獻。”
除了依舊進行畜禽治療中的減抗研究外,進一步減少玉米豆粕的使用也是譙仕彥未來計劃中的重點,“當前,我們正從飼料碳水化合物的結構和蛋白質的結構如何更好地匹配方面,研究更好的方法,減少豆粕和玉米的消耗。”
“用好已有的資源,開發新的資源”是“十四五時期”,畜牧業科研的重要課題之一,譙仕彥告訴記者,“最近我們也正在商討,把精力集中在這方面,這也和我們這個團隊最開始的初衷相符合。我現在工作的地方,是農業農村部飼料工業中心,後來又成立了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們中心的宗旨,就是用盡可能少的糧食,生產最多的肉蛋奶。這一點,過去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
近日,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工業條件下用含一氧化碳工業尾氣合成菌體蛋白並實現規模化生產。對此,譙仕彥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農業農村部也批准了這個菌體蛋白作為新飼料。只是目前產量低,未來一段時間,還是需要提高存量飼料源的利用效率,把農業、食品工業、輕工業等方面的副產品儘可能利用起來。當然,在更長遠的時間裏,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可能會使飼料原料的生產進入新的階段。”
(劉錚對本文亦有幫助)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