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人對歷史和地理知識的掌握其實已經非常好了。但對一些歷史人物仍存在誤解。
比如秦始皇之前被當成暴君,是歷史上的負面人物。他徵發數百萬人大興土木,很多人累死餓死,是暴君,他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締造了統一的中國,是古代最偉大的政治人物,沒有之一。
秦始皇既是暴君,也是偉人,佔了兩個極端。
曹操、隋煬帝等人也與此類似。
當然還有本文要講的人物——宋高宗趙構。
一千多年來,岳飛逐步封神,而趙構作為岳飛的對立面,自然聲名狼藉。其實,如果換個角度來看趙構,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趙構揹負的罵名有:
1.不收復失地。
2.為了保皇位,重用秦檜等小人,反對迎回徽欽二帝,不惜殺掉岳飛。
3.抵抗金軍入侵不力,只知道跑,多次跑到海上,丟盡漢人的臉面。
4.對金人卑躬屈膝,向金人稱臣納貢。
其實,如果回到當時的歷史,你會發現趙構其實不簡單,説是中興之君不為過。
第一,對比曹操、司馬睿以及南明諸位皇帝。
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宋與金、蒙古對峙時期,南明與清對峙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的時代。
曹操擁有北方,佔有全國大部分州縣,統治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卻無法消滅吳蜀,實現統一。
司馬睿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建立東晉,黃河以南都是東晉國土,包括山東。東晉的皇帝連實權都沒有,更無法收復失地。劉裕也無法收復北方。
崇禎死後,清兵入關,當時南明的狀況比南宋好太多,擁有完整的六部官員和百萬軍隊,結果只堅持了十幾年,永曆皇帝直接跑到緬甸去了。
相比曹操、司馬睿、劉裕、朱由榔,趙構面臨的敵人更強大,環境更險惡,但趙構還是穩住了局面,並在南方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南宋在兵荒馬亂中,恢復了社會秩序和農業生產,實現了經濟繁榮,人口超過1億,與50多個國家有外貿往來,南宋銅幣成為世界貨幣,在幾十個國家流通。
曹操、劉裕等雄主都難以統一,何必苛責趙構。
第二,迎回徽欽二帝問題。
徽欽二帝是亡國之君,是他們的瞎操作導致了王朝滅亡,他倆是漢民族的罪人,是罪大惡極之人。
對這樣的人,本就應該拉出去一刀砍了。
有必要浪費人力物力迎回嗎?
其實,如果金人放回一個皇帝,反而會給南宋帶來很大的困擾。可惜,金人殘暴有餘,政治頭腦不足,沒有這麼操作。
擄走明英宗的也先就很聰明,放回明英宗,導致明朝內鬥好多年。肱股之臣于謙不幸死於內鬥。
退一步説,假如徽欽二宗真的回來,其實對趙構的皇位威脅也不會太大,參考唐肅宗對待唐明皇和明代宗朱祁鈺囚禁明英宗。
徽欽二帝有亡國之失,而趙構與他們不一樣,趙構在南方重建了宋朝。
第三,趙構的個人能力問題。
司馬睿等東晉皇帝其實權力不大,基本被門閥架空。南明皇帝們就更別提了。
趙構可不一樣。靖康之變前,趙構曾作為人質被送到金軍大營。趙構不卑不亢,在金營照常習文練武,騎馬射箭。金人因此認為趙構是假皇子,要求換人,趙構因此才逃離金營,成為唯一沒有被金人抓走的皇子。
一個王朝滅亡後被軍隊和羣臣擁立為皇帝的人,通常沒有實權。比如司馬睿、朱由榔。
但趙構不一樣。趙構愣是憑藉個人能力掌握了實權。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在趙構的掌握之中。
秦檜雖然極有可能是金人的間諜,但他也不過是趙構的棋子而已
。
主戰派與主和派相互制衡,最後由趙構掌握最高權力。
第四,趙構面臨的局面。
前面已經説過了,趙構面臨的局面比南明、東晉還要壞很多,敵人也更強大。
崇禎死後,江淮地區和南方尚且和平安定。
北宋滅亡後,北方已經被金人搜刮乾淨了,只剩下飢餓的流民。南方剛經歷了方臘起義,靖康之變後更是起義軍遍地,規模在幾十萬人以上有好幾家,外加金軍入侵長江以南地區,還有官軍的搶掠,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第五,從5000年曆史來看南宋的建立。
後人之所以罵趙構,是因為後人站在上帝視角,説趙構如果這樣做,金人就完蛋了。
趙構作為當時的經歷者,不可能這麼高瞻遠矚,看準金人的七寸的。
從5000年曆史來看,從唐朝安史之亂開始,胡人的勢力就越來越強大,與漢人的文明差距在縮小。漢人政權一直處在胡人的包圍之中。安史之亂後的唐,宋、明都是被胡人包圍,元清則更慘。
趙構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力挽狂瀾建立南宋,實際上是把少數民族政權統一全國的時間延後了150年。
從這個角度來説,趙構是漢人的大功臣,是漢人的拯救者,而非罪臣。
第六,突破歷史天花板的宋朝。
很多人認為中國各朝代因為統一陷入了死循環,發展碰到了天花板,不如分裂的西方各國發展快。
其實宋朝突破了歷史天花板。
因為宋朝不是大一統王朝,存在遼、西夏、金、蒙古的競爭,就如同戰國時期各國爭相變法一樣,宋朝的發展也非常快,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和文化最興盛的時代。
總結:趙構當了35年皇帝,25年太上皇,統治南宋60年,在混亂的世界締造了一個花花世界,是當時人類發展的最高峯,把少數民族統一全國延後了150年。並非單純的負面人物。
當然,趙構並非完美人物,他殺岳飛肯定是錯的,岳飛肯定是被冤枉的。這一點沒跑。
大家也可以説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