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照
刻板印象(stereotype)早已經不是個新鮮的概念了,知乎與刻板印象有關的問題也有不少。儘管我們瞭解並意識到它的存在,但似乎在生活中我們仍舊不斷地被刻板印象,以及不由自主地刻板印象他人,性別、地域、學歷等標籤背後都藏着一個刻板印象。自從我讀博以後,博士生這個標籤就和我牢牢地綁在一起。當我説了些邏輯性還可以的話,朋友説,不愧是博士;當我在朋友圈發些吃喝玩樂的照片,朋友説,你怎麼這麼不學術?當他們看到我,他們先看到博士生,然後才看到我的行為,從而判斷是不是符合他們心目中的博士生形象。雖然有時候會覺得無奈,但其實倒是可以理解,因為這幾乎是個自動化的過程。知乎有個問題問,人為什麼喜歡「貼標籤」? - 知乎。不同答主從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已經把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好了,我今天想從更基礎的角度,談談大腦為什麼喜歡貼標籤。
顏色標籤/類別
我們先來做個小小的實驗。
首先,記住上面這個顏色。
然後,請告訴我這個顏色是下面這兩個顏色中的哪一個(左側/右側)?
再一次,左側還是右側?
不知道你答對了沒有?第一次是右側,第二次是左側。在第一次測試中,兩個顏色來自不同的類別(綠、藍),而在第二次測試中,兩個顏色同屬於一種類別(綠)。研究發現,我們能更好地區別來自不同類別的刺激,相比於它們屬於同一類別,這種效應稱為類別/範疇知覺(categorcial perception)效應,我們加工顏色時也會出現這種效應。聽到這裏,你也許會覺得這不是很顯然嘛!區別藍色與綠色,當然比區別兩種都是綠色要簡單得多啦!但這裏有一個盲點,就是你可能誇大了藍色與綠色在視覺上的差異,事實上,研究者在實驗中控制了顏色知覺水平的顏色差異,請看下圖(三種顏色對應: 綠 1,綠 2,藍 1)。
研究者從 CIEL*a*b 顏色空間中選取了這三個顏色,它們在明度(brightness)和飽和度(saturation)上完全一致,只在色調(hue)上有所差別,並且控制了這個差異值。也就説綠 1-綠 2 之間的視覺差異,和綠 2- 藍 1 之間的視覺差異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在加工顏色時完全依賴視覺特徵,那麼區別綠 1- 綠 2 時的速度應該和區別綠 2- 藍 1 的速度相同。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我們會利用上它們的類別信息,由於綠 2- 藍 1 屬於不同的類別,我們更容易把這兩者區別開來。我們給顏色貼上了標籤:紅橙黃綠青藍紫,來幫助我們更快地進行加工具有類別差異的顏色。
標籤與去標籤
顏色的範疇知覺效應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分類,但從另一個角度想,這種標籤化也導致了對類別內顏色差異的“不敏感”。那麼如果我們需要對類別內的顏色進行精細地區分呢?這種標籤化不是很礙事嗎?事實上,大腦貼的標籤是很靈活的。研究者發現,處於同一類別但不同位置的顏色與標籤綁定的強度是不同的。我們對處於類別中央位置的顏色分類更快,也命名更快;而對處於邊緣位置的顏色分類就相對更慢。也就是説,我們雖然都把上面提到的兩個顏色都貼上了綠色的標籤,但這個標籤不是唯一,我們仍舊會編碼它們綠的程度。
另一個證據來自顏色的“去標籤化”。研究者發現,被試在區別同一類別內的顏色時的反應會根據前一次的測試而有所不同。當前一次測試也要求被試區別同一個類別內的顏色時,那麼當前測試中不再出現範疇知覺效應,也就是説顏色去標籤化了。因此,研究者認為顏色的範疇知覺效應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反映了顏色知覺空間在類別邊界上的暫時性變形。粗暴點理解就是,因為前一次測試要求被試區別同一個類別的顏色,這個任務情境使大腦選擇性地拉開了類別內顏色的差距。
大腦把標籤放哪兒了
編碼顏色類別的大腦區域還沒有一致的結論。Bird 等人(2014)的研究發現,雙側額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和小腦區域在加工不同類別的顏色時比加工同一類別的顏色時有更高的激活,而且激活水平不會受到色調差異的調節。因此他們認為,大腦中存在對顏色進行類別編碼的區域。然而這個結果並沒有被重複出來,Persichetti 等人(2015)採用了類似的範式,並沒有發現額中回表徵顏色類別的證據。雖然都採用了 adaptation 範式,但實驗設計上的具體差別可能是不一致結果的原因,例如,刺激呈現序列的不同。
因此,大腦是否存在對顏色類別的特異性表徵還有待研究。儘管在 Bird 等人(2014)研究之前,有一些腦區也被認為和顏色類別編碼有關,比如前額葉、V2、 V3,但是這些研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沒有很好地在實驗中將刺激材料的類別差異從色調差異中分離出來,或者採用外顯的顏色命名任務(引入了自上而下的調節)。所以要注意的是,這個小節標題中的標籤並不是紅、綠這種詞彙標籤。
總而言之
讀到這兒,你會不會有點覺得這似乎是一篇為大腦貼標籤洗白的文章。可能是吧。誠然貼標籤會帶來很多問題,然而總得在效率和準確性之間找個點不是嘛。我們給顏色貼上標籤,這是藍色,這是憂鬱的藍色;我們給狗狗貼上標籤,這是二哈,這是蠢萌蠢萌的二哈,可沒準你家的二哈想當一隻妖豔賤貨呢!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後記:不過你要是拿我這篇文章當做你給別人貼標籤的理由,我可是會打人的!
參考文獻:
Bird, C. M., Berens, S. C., Horner, A. J., & Franklin, A. (2014). Categorical encoding of color in the 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12), 4590-4595.
Witzel, C., & Gegenfurtner, K. R. (2013). Categorical sensitivity to colo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Vision, 13(7), 1-1.
Persichetti, A. S., Thompsonschill, S. L., Butt, O. H., Brainard, D. H., & Aguirre, G. K. (2015).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daptation reveals a noncateg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hue in early visual cortex.. Journal of Vision, 15(6), 18-18.
Hu, Z., Hanley, J. R., Zhang, R., Liu, Q., & Roberson, D. (2014). A Conflict-Based Model of Color Categorical Perception: Evidence from a Priming Stud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1(5), 1214-1223.
Hanley, J. R., & Roberson, D. (2011). Categorical perception effects reflect differences in typicality on within-category trial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8(2), 35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