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財”施教是對教育公平的傷害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雨馨
近日,國務院大督查第一督查組在山西太原調研發現,該市部分學校存在“變相推銷‘平板+資源’,不交8800元孩子難進‘智慧班’”的問題。目前,太原市委教育工委已開展調查整改工作。
不買平板進不了“智慧班”,類似現象並非孤例。近年來,國內多地都曾因此被點名,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更是重災區。而種種所謂“智慧班”,教學內容與傳統課堂並無二致,平板電腦不過只是輔助工具。再説學習效果,這一工具也頂多是“錦上添花”,捧個平板就“智慧”純屬強行加戲。將此作為分班標準,更是本末倒置。更直白點説,孩子能否進入“智慧班”,就看家長願不願意掏錢。用金錢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非但看不出相關學校有多智慧,反而散發着濃濃的銅臭味。
以平板電腦分班屬實荒誕,更觸及了教育公平的大課題。公平是教育的底線,對義務教育來説更是如此。為了保障所有適齡兒童無差別、無負擔接受教育,國家層面不僅明確提出“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不收學費、雜費”,且三令五申不讓搞差別教學,嚴禁分重點班與普通班。個別學校以開設“智慧班”之名變相賣貨,增加了家庭負擔,明顯違反國家規定。倘若再以此為據分配師資力量,人為設置學生平等接受教育資源的門檻,無疑是對教育公平赤裸裸的損害。
義務教育不能因“財”施教,學生也不是學校牟利的工具。對此類違規行為,必須嚴查狠打、常抓不懈。除了國務院督查組明察暗訪,在日常中也要進一步加強對教育收費,特別是第三方服務收費的管理監督,讓那些違規的學校、企業真切感受到帶電的“高壓線”。
除此之外,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信息化的邊界在哪裏?什麼才是智慧教育的最佳打開方式?隨着社會進步,如今課堂上的技術元素越來越多。PPT上清爽的宋體字讓四處飛揚的粉筆灰成為記憶,無處不在的電子屏又省去老師戳點鼠標的麻煩。不可否認,全媒體教學是大勢所趨,但在技術進課堂的過程中,一些老師也當起了甩手掌櫃,課程講授過度依賴視頻,批改作業全部“鍵對鍵”,這顯然也是一種角色錯位。
不管技術怎樣改變課堂形式,教書育人的內核始終如一,教師都要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主導作用。説白了,智慧教育絕非增加一塊平板的事,而要順應教育規律、保持人對技術的主動理性、兼顧學生身心健康,如此方能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