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更廣泛的水平上討論一下吧,關鍵詞是“保護機制”。
無論人是多麼具有社交屬性的生物,終究還是一個人獨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讓自己免受傷害自然是一個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人類進化到現在,生命安全的威脅已經不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內容,最終可以摧毀我們的是很多抽象的東西,比如意志,情感,情緒。舉個例子大家體會一下較之身體傷害,精神傷害的毀滅性。這個例子不記得是在哪看到的,但至今很觸動我:
正值聖誕前夜,男人出差飛回家要和老婆孩子團聚,不料路遇飛機險些墜毀,索性機長經驗豐富,安全迫降,男人死裏逃生。他情緒異常激動地以最快的時間回到家中,跟家人複述了一下這驚心動魄的過程,結果得到的卻是冷漠的回應。沒有人給予他過多的關注,聽完故事繼續拆禮物。男人此時的內心是崩潰的,瞬間瓦解的,於是走到窗前,跳樓自盡。
墜機這麼令人恐慌的經歷都沒能打倒這個男人,但情感上的被忽視卻在轉眼間就摧毀了他。所以情緒之於人類的重要性是獨一無二的,在生命中的分量極其重。而正是因為情緒無可取代的位置和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我們每個人都發展出了自適應的保護機制。
保護這個概念的存在自然是在恐懼害怕的時候出現,而每個人害怕的對象可能不盡相同,保護的機制也不盡相同。就拿害怕靠近喜歡的人來説事兒吧,我能想到的保護機制如下:
1 向題主一樣,選擇“儘可能地迴避”
逃避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沒有必要貶低它的效能,遇到危險(可能會被傷害)的時候,逃走當然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近乎本能的反應,無可厚非,只是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逃避看似遠離了危險源,但其實每一次的逃避都是強化,它會讓你覺得即將要面對的危險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你從來沒有正視過這個過程,就導致你覺得會預感到的危險在你的腦內通過想像不斷膨脹,日積月累,就變成了你永遠也無法逾越的鴻溝。所以逃避這種行為本身會讓令你害怕的事物被逐漸地妖魔化,這是逃避最大的弊端。
2 將“對人產生愛意”這種情感一股腦剝離體外
很多人在為了讓自己免受傷害這個問題上採用“全或無”的解決方式,既然喜歡上別人會有可能受到傷害,索性我不再付出真心,也就不會有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了。似乎是自己給自己做了個手術,把“產生感情”這個器官徹底剝離了。而事實是,你在用壓抑這種方式來獲得免疫情感的假象。壓抑是很可怕的過程,即使你意識沒有在處理這方面的信息,也不能避免這個過程在你腦內被加工,你忽視了大腦的不可預測性和自動解讀信息的能力。壓抑是什麼,你把接收到的東西按下不表,可是它不會就此封存,而是會不斷髮酵,滲透到別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你的正常生活,直到某個導火索點燃這積聚了許久的無名之火。
3 豁出去好了
有些人則選擇了背水一戰:就豁出去表白了,死就死了,受傷害就受傷害了。也許會頭破血流,也許會慘不忍睹,但好過逃避和壓抑,因為你正視了自己的情緒,它爆發在了它應該發生的時刻,就好像腫瘤的切除,狠心的一割是為了不要擴散,而不是為了一時的表面安然無恙。我們通常説跟自己相處,怎麼處?最重要的媒介就是通過自己情緒的表達。快樂就要笑,傷心就要哭,生氣就要發怒,嫉妒就要斜眼看人,當你不去欺騙自己,保持行動和情緒的一致時,才是你開始慢慢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的過程。總是中斷情緒的表達會摧毀你的感知系統,憋成內傷。
4 建立自我評價系統
這可能是一個終極的解。害怕接近喜歡的人會造成的傷害最棘手的就是擔心死了自己在對方眼裏的形象以及對方給你的評價,你將自己的生死大權卑微地交到了對方的手上,是時候拿回來了。自我評價系統的建立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敏感化”,這是我最近一直在研究的一種方式,比較抽象,簡單來説就是要通過自我意識的控制來達到除自己之外的周遭都被削弱敏感性的過程,其中最簡單可操作的一個環節就是自我暗示。方法如下:
在自己腦子還清醒的時候客觀評價自己,找到一處自己覺得特別牛逼的優點,比如“我架子鼓打得很屌”,並在腦子裏形成一些與這個自我暗示相關的一些炫酷的畫面,建立聯結,比如自己花式虐鼓的時候帥得不要不要的側臉。然後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將要見到之前腹式深呼吸直到自己心率穩定,同時默唸“我是一個架子鼓打得很屌而且側臉帥氣的小鮮肉”,腦子裏同時回顧那個自己之前準備好的畫面,覺得自尊值要高到爆表的時候開始與自己喜歡的人接觸的過程。
説這個例子的方式有點沒正型,但真的管用。當然這也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客觀分析自己的時候真的啥引以為豪的優點也沒找到,這個時候你該幹什麼?趕緊學點什麼吧!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過程,老生常談,知乎勤勞的各種教技能的苦口婆心,別辜負了,隨便找一個開始,你就成功一半了。你連自己都不喜歡,可不害怕接近喜歡的人讓人家發現你真的沒什麼好喜歡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