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杜甫三別
?“三別三吏”是杜甫的經典詩作,其創作背景是杜甫因受朝廷新貴和舊臣的鬥爭影響被唐肅宗外調至華州,於是杜甫在前去赴命的間隙回舊居探望,遂在路途中見到深受官吏剝削的百姓正在忍受痛苦,遂作這組詩歌,那麼接下來進來看看“三別”的賞析吧。
杜甫雕像
“三別”包括《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這三首詩歌,其中表現了百姓生活疾苦的現狀和對他們的同情。
《新婚別》所寫的是一對新婚夫婦,在結婚的次日便要分別,丈夫前去前線打戰,新婦的贈別勸勉之詞,塑造了一個國難當頭,國事為重的情況下,要承受命運之苦的堅毅婦女形象,也揭示了戰爭帶給百姓的巨大悲痛。
《無家別》的主人公是一個被徵去當兵的男子,前去前線家中卻無人能告別,孤身一人的蕭條之況。在這戰亂之下,描繪着自己前去當兵的前後情形,感傷這戰亂中漸少的村莊,也感傷可憐的老母未能好好下葬,在這世上終變得無家可歸,體現了受戰亂困擾的一派荒涼之感,也表現詩人對遭受戰爭之苦人民的同情。
《垂老別》全篇詩由一位老翁來自訴自嘆,也如自我安慰一樣來展現人物的內心變化,在這兵荒馬亂之下,生離便是死別,無限的傷感哭訴不完,詩人塑造的是一個愛國又豁達的老翁形象,難捨難分終得離開,其中藴含着豐厚深長的意境,令人撕心裂肺。此詩真實的重現戰亂之下人民所受的無窮災難和悲傷。
杜甫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杜甫是偉大的唐代詩人,詩歌的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與唐王朝開創的盛世場面脱不了關係,然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杜甫剛好生在盛唐由興至衰的轉點,因此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濃濃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杜甫 畫像
唐朝當時發生的凡是被後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詩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種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陳陶》與《悲青坂》兩首詩指代了唐軍大敗的兩場戰爭;而杜甫所作《洗兵馬》則是在聽到勝利消息時,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別則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對於徵兵制度的殘酷與統治者無情的批判,以及對於苦於戰亂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詩還是對於史料殘缺的補充,例如三絕句中提到的一些殺刺史現象,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造成的蜀地極為混亂的場面。而他的《憶昔》則是對於開元時期繁榮盛況的表述。
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史料記載中的歷史事件更為生動、廣闊的生活畫面,他的感慨、憂愁,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戰爭與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僅僅是字面上冰冷的記錄。
杜甫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可見其作品中對於當時唐王朝社會面貌的反映,不僅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對於我們更進一步深入瞭解當時社會境況具有很高的史料意義。
杜甫一生
杜甫為唐代著名詩人,因其詩歌在中國古典詩壇上影響甚大,遂被世人稱為“詩聖”,其主要思想為儒家的仁政為主,有着投奔祖國奉獻自我的偉大抱負,但屢被現實打敗。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為人狂傲不羈,其在世時名氣並不是很大,在其身後,名聲遠播,不僅對中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對日本也同樣有深遠影響。
杜甫畫像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出生於具有傳統文學理論的家庭,杜甫從小便開始學習詩文,十五歲時所作之詩便能得到當地名士的重視。
杜甫在十九歲時便開始數次漫遊,先是出遊郇瑕,次年便出遊吳越,歷經數年。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落選。後便在齊趙一帶開始新一輪的長期漫遊。
杜甫近三十歲的時候與楊氏成婚,他三十二歲的時候於洛陽與李白相識相交相遊,兩人產生深厚的友誼。
三十五歲的杜甫志向遠大來到長安參與科舉,再次落選,從此客居長安十餘載,抑鬱不得志,過着貧困潦倒的生活。為了生計不斷成為貴族門客吟詩作賦獻於權貴,只為能得到賞識,未果,後只為右衞率府兵曹參軍。
後唐朝衰敗,杜甫經歷從盛唐至“安史之亂”的時期,為報效祖國曾為叛軍困於長安數月,期間寫下不少感傷時事的詩文,後曾為左拾遺,但因朝政內亂被離間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在這期間感傷朝政腐敗,無心仕途,遂辭官歸隱。
後杜甫帶着家人過着流離失所的日子,後得好友嚴武相助生活開始安定,後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職。於公元770年,五十八歲的杜甫逝世。
杜甫的兒子
?杜甫為唐朝著名詩人,但在其生前和死後一些年內並沒有很大的影響,而關於杜甫的孩子們記載也不多,只能從杜甫的詩歌中得出一二,關於他孩子的名字有些都沒有流傳下來。關於杜甫的兒子我們可以從資料中有所瞭解。
杜甫雕像
且説杜甫有一個還未長大便夭折的幼子,這是從杜甫所寫之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的一句“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得知,這首詩作於其幼子病逝之後。當時杜甫從長安回鄉探親,路途中所見使其深受撼動,百姓苦於戰亂,民不聊生,死病纏身,苦不堪言;相反當他路過驪山時,感受到清宮內夜夜笙歌,深感統治者的腐朽與悲哀。
不料當他心懷悲痛回家的時候便看到幼子已餓死在牀上,家中嚎啕聲不斷,使其甚是自責。杜甫一向自命清高,雖家貧卻不願受嗟來之食,一句“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表明了杜甫的自責之心,和對現狀的無聲控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的長子為宗文,雖為長子卻鮮為杜甫提及,可能是宗文讀書不好,不得杜甫喜愛,而其次子宗武與長子相反,深得杜甫疼愛,而在歷史資料中可得知,杜甫次子宗武在湖、湘一帶流浪的時候便去世了,原文為:“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杜甫的成就
?杜甫為唐朝詩人,為漢樂府詩體的開創者,是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多以古體和律詩著作,風格多樣但其詩風沉鬱頓挫,多有憂國憂民的感傷,因而被後人稱為“詩史”。
杜甫畫像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後,之後“沉鬱頓挫”便成為杜甫詩風的評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詩所描寫的思想內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飽滿,還有杜詩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煉的字句和頓挫變化的節奏將其中情感表現出來,詩人將情感寄託於詩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見其性情之厚。
杜詩不僅沉鬱頓挫,還有變化不斷的風格,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想必這和杜甫所描繪的內容各異有關係,他晚年生活經歷“安史之亂”得以見識到各種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閲歷,因此他創作的題材除了遊歷、山河、風俗、家人友人還有更多憂國憂民的創作、戰爭。政治和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在不同的創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詩歌均用不同風格展現其中情感。
杜甫在創作方面十分寫實,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現實生活的內容,將盛唐轉衰的歷史時期和社會面貌用詩歌將其全程展現在眾人面前,同時塑造了多個有性格有感情且豐滿的詩歌人物形象,讓大家更好的認識杜甫。杜甫十分擅長描寫事物細節,往往這樣更能震懾人心,這樣細微的寫實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個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