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再次相遇,不少學生早早做了安排,準備迎接開學後的第一個小長假。然而,受疫情影響,高校時下紛紛調整雙節假期,不少學校發佈了調整秋季教學時間安排的通知,學生們不僅不能離校出行,還得隨時做好假期補課的準備。
不論是探親訪友還是旅行,大學生對中秋、國慶假期及早安排,原本無可厚非,但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並不意味着可以麻痹大意,並不意味着可以徹底放鬆下來。高校在中秋、國慶假期為師生出行戴上“緊箍咒”,並非故意強人所難,而是形勢所需。
從長遠來看,社會流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從短期來看,為了防控疫情,減少人口流動和集聚是不得不採取的策略。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人口密度高,一旦疫情防控出現了漏洞,後果不堪設想。在疫情尚未徹底控制、國外疫情嚴重、秋冬季國內疫情存在反彈風險的背景下,麻痹大意、輕舉妄動很有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一些地方曾經出現的聚集性感染病例,前車之鑑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惕。在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的風險社會,任何人為可控的風險因子都是我們努力消減的對象。對高校師生的“嚴管”,説到底也是一種厚愛。
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難走的是後半程。疫情防控越接近成功,越需要一鼓作氣,認真對待;過早放鬆和泄氣,會增加不確定因素,讓疫情防控功虧一簣。嚴格做好校門管控,做到師生非必要不外出,出於疫情防控需要所作出的一些管理規定和要求,既要因地制宜,也要讓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疫情防控是“非常之時,非常之舉”。
疫情防控離不開公眾參與,需要我們多些耐心、多些堅持。高校和教育部門看似不近人情,實際上卻有着“不得不如此”的無奈和“應該如此”的價值理性。當然,對於那些確有必要外出的師生,在遵循程序正義的基礎上也要人性化操作;如果簡單、生硬“一刀切”,很可能適得其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就有什麼樣的行動。一方面,新學期疫情防控這根弦不能松,中秋、國慶假期也不能鬆懈大意;另一方面,高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要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精神訴求。高校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既增強學生們的體質,也讓他們得到文化層面的“營養輸送”。大學生們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也要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做好自我沉澱和提升。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