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38歲去世,臨終前向楚莊王索要一塊地,保家族400年不衰
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花了18年時間寫下《史記》,在這個鴻篇鉅著中,司馬遷特地寫了一篇《循吏列傳》,所謂“循吏”用現在的話説,就是清官、廉吏、愛護百姓的官員。在司馬遷心中,春秋名臣孫叔敖是第一“循吏”,因此,他把孫叔敖放在了《循吏列傳》的第一位。
歷史上的孫叔敖,是楚國名相、擅長治水,而且充滿智慧。
孫叔敖,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楚國郢都人。按照現在的習慣,他應該叫羋敖,只是後人習慣稱之為孫叔敖。
孫叔敖是楚國貴族出身,因為父親曾獲罪,他舉薦遷到河南淮濱縣境內,孟子在《生於安樂,死於憂患》(即《告子·下》)一文中記載“孫叔敖舉於海”,實際上指的是孫叔敖曾隱居在淮濱附近。孫叔敖年幼時,曾在山上看見過一條兩頭蛇。按照當時的習俗,看到此蛇的人,必有災難。孫叔敖心想:我不幸看到此蛇,不能讓別人也看到它,於是斬殺了這條蛇,埋在山丘之間。後人為了紀念孫叔敖斬蛇,便把此處改名為“埋蛇嶺”,至今仍存。
孫叔敖擅長治水,他率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因為有水利工程,周圍的百姓紛紛遷到此地耕種。孫叔敖興修的水利工程名叫雩婁灌區(河南境內)和芍坡(安徽境內,今稱之為安豐塘),在世界水利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因為孫叔敖一心為民,深受當地百姓擁戴。後來,楚莊王下令在全國舉薦賢才,孫叔敖被人舉薦,擔任令尹(相國)。在此期間,孫叔敖改革法律,修築城池,發展經濟,楚國逐漸成為中原霸主。
需要一提的是,孫叔敖從不把改革的負擔加在百姓身上。例如,楚莊王認為楚國的車子太小,建議通過法律的形式讓全國百姓都造大車,被孫叔敖勸阻,因為他覺得這樣會增加百姓負擔。楚莊王認為楚國的貨幣太小,應該改鑄大幣,強令百姓使用。孫叔敖認為錢幣的體積大小沒有太大意義,只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廢除了“大幣”。
除此之外,孫叔敖還是一位軍事家,當年晉、楚大戰,孫叔敖僅用30天的時間便火速打敗了晉軍,讓楚國士氣大振。
孫叔敖功勞很大,但他非常謙遜,楚莊王多次賞賜孫叔敖封地、金錢,他都不要。孫叔敖官居相國,家徒四壁,平時吃粗茶淡飯。因為沒有錢買糧食,他甚至要求兒子到山上挖野菜吃。孫叔敖38歲那年積勞成疾,病死在任上,去世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孫叔敖作為春秋名士、名臣、名相,他的品格,讓後世官宦望塵莫及。
孫叔敖在臨終前,留下了一則“孫叔敖誡子”的故事,彰顯了孫叔敖的智慧。
《智囊全集》記載曰: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若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長有者唯此也。”
意思是:孫叔敖知道自己將要去世後,告誡他的兒子説:我生前,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要。我死後,楚王肯定會封賞你。若賜你金銀財寶,你都不要,只要一塊地就行。楚國有一塊地名叫寢丘,偏僻貧瘠,楚人把他當成鬼蟲出沒的地方,越人也認為這個地方不詳。若想讓咱們的子孫後代長久,你只能選這塊地。
後來,孫叔敖去世,楚莊王果然要賞賜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不要其他東西,也不要其他的封地,堅持要寢丘之地。楚莊王無奈,只好把孫叔敖的子孫封到寢丘。
事實證明,孫叔敖的眼光果然非常長遠,春秋戰國,羣雄征伐,那些擁有肥沃土地的人們紛紛罹難,因為他們的土地早就成了霸主們優先爭搶的資源。而孫叔敖的子孫蟄居寢丘,多年來竟然無人過問。從春秋到戰國,從戰國到秦末,孫叔敖的後人安然無恙。《智囊全集》雲:
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至漢不失。孫叔敖所選中的寢丘之地,一直被保留到漢朝時期,此時,離孫叔敖去世後已經有400年。孫叔敖以其獨特的眼光和智慧,保家族400年的繁盛不衰。孫叔敖的子孫繁衍眾多,一部分改為“孫”姓,一部分改為“叔”姓。
孫叔敖選一塊貧瘠土地,保家族安全的故事,對後人有很大影響。無獨有偶,西晉時期,有另一位大人物也採取同樣的方法,這個人就是許狂。
許狂是金武帝司馬炎的潛邸舊臣,跟隨司馬炎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攻打東吳的時候,許狂身負重傷,差點命赴黃泉。司馬炎稱帝后,曾提出將京西大片肥沃的土地封賞給許狂,許狂堅決不要,反而要了一塊西部涼州附近一片荒涼的土地。許狂的兒子們非常不理解,甚至抱怨父親。後來八王之亂爆發,中原肥沃的土地紛紛被爭搶,許多功臣之後被戰火屠殺,許狂的後人卻在西涼安然無恙,因為沒有人看得上他們的封地。
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説:
《左傳》雲“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有時候,因為擁有好的東西,反而成了災難。無論任何時候,大多數人都挑選上等的東西佔為己有,然而,卻沒有預見未來的發展。只有眼光長遠的人,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