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動起來的中小學生不必受困於時間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165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30.4%的受訪家長表示孩子能保證一小時足量校外體育活動,小學生實踐情況明顯好於初中生和高中生。課業任務重沒時間鍛鍊被認為是不能保障的首要原因。72.4%的受訪家長感到孩子進行校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高。(《中國青年報》12月9日)

都知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走進科學觀念普及的21世紀,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盡人皆知。可以相信,只要條件充分,大多數家長都樂於讓孩子動起來。然而,調查中卻有7成家長和孩子“沒時間運動”,着實令人看不懂。試問,每天24小時,為什麼學生們卻擠不出1小時校外體育活動?

以中學生為例,依照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學校衞生工作條例》等規定,中學生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時間,8小時在校學習時間(其中穿插1小時校內體育活動),1.5小時家庭作業時間,餘下6.5小時,抽出1小時校外體育活動似乎並不難。

其實,必須承認,當代青少年是“忙碌的一代”,作業多、社交多、娛樂也多。除了上下學停在路上的時間,孩子們每天偶爾需要玩手機、看電視、閲讀書報刊物,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則會安排唱歌、練琴、書法等興趣活動,豐富的每日生活打散了青少年的活動時間,即便有6.5個小時,也不一定能分配出連續的體育活動。

加之,家長活動時間與孩子活動時間不一樣,除卻接送孩子的部分情況,大多數雙職工家庭的家長都比孩子晚下班。回家後做飯做菜處理家務,還得輔導孩子功課,費精力也費時間。無怪乎調查中,有43.7%的受訪家長坦言孩子只想“躺平”,有39.9%的受訪家長感慨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運動。

中小學生校外體育活動積極性高,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這個矛盾必須得化解。其中的一項關鍵在於充分提高體育活動效率,將碎片化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例如,飯前一段時間或完成作業間隙,展開高強度間歇運動,縱然每次運動僅10分鐘,都能改善身體機能。在此基礎上,抽出剩餘時間組織家庭運動,運動時間勢必高漲。

同時,面對缺空間缺設施的窘境,還需要針對中小學生需求分配足夠的公共資源。居住小區社區有籃球場、足球場等公共運動場地的,優先面向在校學生配給,避免運動場景被其他人擠佔。缺乏公共運動場地的,則可以提供共享型的家庭運動器械,讓孩子們可以租借使用,在小範圍內跳繩或舉鐵。

若想打破時間與空間對校外體育活動的限制,最緊要是提升中小學生的運動素養,強化科學健身觀念,豐富體育社交場景,養成自覺運動習慣。只要中小學具備足夠的運動技能與積極性,時間就不再是束縛。(嚴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9 字。

轉載請註明: 讓動起來的中小學生不必受困於時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