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做法?宋太宗將千年古城夷為平地,為北宋滅亡埋下隱患
歷史上有很多事情,在當時發生時並沒有看出結果,但在幾百年後,再回頭看卻有很多遺憾與驚喜。宋朝自從趙匡胤建立後,一直到南宋滅亡,此王朝僅僅為了一個燕雲十六州,耗費了一個北宋。後人説宋朝格局太小,難道統一中華,僅僅拿下燕雲十六州就完事了?所以宋朝很多戰爭雖然取勝了,卻為王朝最後滅亡埋下隱患。
北宋剛建立時,與北宋並立的很多割據小王朝,都被北宋一一收拾掉。因為北宋採取的先南後北的戰略,此戰略在當時來説是無奈之舉。因為如果先北後南,就要面對北方的強大勢力遼國。這是宋朝選擇先南後北戰略的原因。先解決容易的,再解決難的,這是人之常情。但趙匡胤到死有兩個人生遺憾:一是燕雲十六州未能奪回,二是未能滅掉北漢。
北漢小王朝,是在後漢基礎上建立的。951年,後漢隱帝因為猜疑郭威,想派刺客殺掉郭威。但刺客與郭威是好友,從來沒想過當皇帝郭威被迫起兵。不久攻入都城,漢隱帝被殺,郭威在後漢的基礎上建立後周。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以河東十二州為基礎,復建北漢。
北漢自建立後,深知夾在後周與遼國之間生存很難,只有結交遼國,才能與後周對抗。於是北漢向遼國稱叔皇帝。而後周與北漢戰爭多年,北漢藉助遼國的勢力,反而能生存下來。到北宋時,趙匡胤繼續與北漢相鬥,依舊沒拿下這個盤踞在北方的小國。北漢頑強的抗爭了二十多年。
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繼位,他繼續哥哥未完成的事業,當然要繼續攻打北漢。
978年,宋太宗迫使陳洪進“納土”、吳越“歸地”後,實力大增。趙光義當時兵鋒很強,他決定滅了北漢。為了滅北漢,趙光義採取掃清外圍,阻擋住遼國援軍,最後再取晉陽。為此他做了長達近一年的戰爭準備。
979年,趙光義派潘美率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人率軍攻取太原,命郭進在太原北邊阻擊遼軍,孟玄莆駐守鎮州,阻擊東面增援遼軍。趙光義則率領人馬牽制幽州的遼軍。北漢末帝劉繼元一看宋軍這架勢,趕緊向遼國求援。遼國派耶律沙援救北漢,但他遇到了郭進,最後遼軍大敗。宋軍乘勝攻下北漢幾座城池,遼國一看宋軍很強大,再沒有派援兵支援北漢。
北漢踞守太原城後,趙光義決定引汾水灌城,劉繼元及守城的將士早就沒了鬥志,劉繼元最後投降。趙光義還算仁義並沒有殺死劉繼元,而是繼續讓劉繼元主持太原政務。
趙光義滅了北漢時,面對北漢的都城晉陽趙光義很上火,他決定毀掉此城。晉陽城自公元前公元前497年在史書開始,曾為趙國的都城,秦朝是被太原郡管轄,漢朝初期是代國的都城,後來歸併州管轄。西晉是為國都,後為前秦的國都,北魏到北齊時,晉陽是行政中心和國都。隋朝歸太原郡調皮鬼,唐初又復歸幷州。前晉、後唐、後晉、後漢都作為北部都城。在趙光義的指揮下,宋軍隨即毀掉了這座古城。
為什麼趙光義要毀掉晉陽城呢?
一是發泄怨氣。
晉陽地勢險要,城高池深,易守不易攻,而且晉陽人彪悍不易臣服。且“盛則後服,衰則先叛”,後周與北宋兩個皇帝都沒滅掉北漢,就因為這座城池。所以趙光義毀城方式,證明自己的功業。
二是因有龍脈與王氣。
據史料記載,趙光義認為晉陽曆代就是都城,而且還是割據勢力盤踞要地。這樣龍興之地不利於宋朝穩定,因此必須毀掉其王氣。趙光義以開封星宿不合為由,先是火燒晉陽,沒逃出的百姓都被燒死,而削平晉陽北部一個山頭,古稱“拔龍角”,並放汾水、晉水灌晉陽城,禁止任何人在此居住。從此一座千年古城消失了。
宋朝雖然滅掉了北漢,而且夷平了北漢都城晉陽,但卻留下隱患。因為趙光義把晉陽城毀掉後,把當地人東遷,此地人口就減少了。而晉陽城及北漢的位置很重要,此地處於遼國西南部,在西夏的東邊。正是北宋防止兩個北方遊牧部落所建王朝的天然屏障。而趙光義把百姓遷走了,而此地本來不發達,現在毀城遷民後,此地更加調零。
一個地區只靠軍隊來把守,沒有百姓種地納糧,就沒有穩定的後勤供應,這顯然不符合常理。如果遇到遼國和西夏的騷擾,宋朝只能從中原一帶向晉陽支援。既耕時費力,也失去了應有的防禦作用。
趙光義以“王氣”為由毀掉一座城,當時看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後來北宋被西夏欺負,正是因為原北漢位置沒有了屏障。此後金國滅北宋,此地依然沒有起到防範支撐作用。
如果趙光義有“天子守國門”的氣概,把晉陽作為都城,或許又是另外一個宋史。
明朝時在晉陽城舊址的西南處,建立了太原縣,據瞭解,目前是太原市晉源區所在地。但北漢時的千年古城早已經很難復原。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要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