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分兩種,一種是天賦型人才,一種是潛力型人才。
天賦型人才如何理解?
小時候校園舉辦運動會,你與其他同學也沒啥特別的, 可就是跑得比別人快,比別人遠,這是田徑運動員的天賦。
小時候學習打乒乓球,一個前衝弧圈球,別的同學怎麼學都是直擊網面,而你不超過三次就達到動作標準,力度精準,落點完美,這就是乒乓球運動員的天賦。
步入職場學習一些軟件或技能,有的人需要苦讀教材,對着教學視頻操作好多遍才能學會,而你看幾眼就差不多操作自如了。
《大染坊》裏陳六子的娘説:“ 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這裏所説的一等人就是天賦型人才。
我們平時説誰的嗓音是被天使吻過的,其實也屬於一種唱歌的天賦。
潛力型人才又如何理解呢?
從字面意思來講,自然而然是屬於潛力股,並非天賦型人才。
潛力型人才的特徵是骨子裏具備某種天賦,因為一些原因,卻並沒有表現出來。
比如,《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明明是一個練武奇才,落下山崖學會九陽神功,最短的時間學會乾坤大羅移,但是在這之前,張無忌連最基本的拳腳功夫都不會,只能每天看日出日落等待寒冰掌的毒性發作,也就是等死而已!
所以,潛力型人才是需要一定的外界因素助力才能把骨子裏的天賦表現出來。
那回到職場中,人才都是熬出來的,本事都是逼出來的,對嗎?
其實,對,也不對。
如果把這個觀點放在過往傳統的那個年代,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比如,一個大學生畢業以後,步入職場,在一家工廠裏辛勤耕耘一輩子,到了50歲左右終於獲得了高級技師等稱號,臨了退休之前還能得到這個殊榮,的確是熬成了人才。
再比如,一個大學生畢業以後,進入工地,從基層的技術人員幹起,一步步走上技術總工,或者評上專家等頭銜,也算是熬出來了。
在那個年代或者那個環境下,人才的確是這麼熬出來的,本事自然也是一步步積累的。
可放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人才真的還是熬出來的嗎?並不是了。
在那個傳統的年代,信息曝光或者分享是極其落後的,還需要傳統的紙媒來傳遞信息,人們想學習新知識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要達到人才的標準就需要一步步熬。
所謂一步步熬,其本質就是信息積累的速度太慢,自己的認知效率太慢,所以只能慢慢熬。
而如今的互聯網大大加快的這些信息的傳遞,很多以前不能及時獲取的信息都能夠及時獲取了,最多也就是付費購買而已,但並不影響自己的認知效率提升。
説直白點,就是互聯網加快了人們的認知效率,人才再也不是一步步熬出來的,而是靠自己快速拉昇自己的認知效率,在專業領域做到快人一步,那你就成了人才了。
而本事是不是被逼出來的呢?
本事的確是被逼出來的,如果每個人生下來就懂得自主學習,在什麼年紀應該展現什麼本事,那這樣的人簡直是完人了。
可我們都是普通的大眾,上學就喜歡玩,工作搞不定了才知道四處找方法,我們的本事的的確確是被逼出來的。
我更加希望各位都是完人,但我們就是普通的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