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月18日,《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發佈。報告顯示:
長三角高校數量最多,佔全國17%;
粵港澳普通高校在校生佔總人口比例最低;
廣東高校研究生比例低於江蘇,更遠低於京滬港;
廣東、長三角畢業生熱衷留本地;
廣東省人才虹吸效應明顯。
記者丨王帆
編輯丨林虹
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是我國人口和經濟最為集中的三個區域,其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如何?
6月18日,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大數據研究中心與深新傳播智庫聯合發佈《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
在報告中,粵港澳包括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即一省兩區;京津冀包括北京直轄市、天津直轄市、河北省,即一省兩市;長三角包括上海直轄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即三省一市。
1、長三角高校數量最多
從高等院校數量來看,2018年,全國(含港澳)共有2722所高等院校,其中長三角為458所,佔全國17%;京津冀高校數量次之,為270所,佔全國10%;粵港澳數量最少,為181所,佔比為7%。
粵港澳和長三角地區高等院校數量比例基本與當地人口數量比例接近,但兩區高校數量比例明顯低於GDP所佔比例。
2、粵港澳普通高校在校生
佔總人口比例最低
201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包括普通專科生、普通本科生及研究生)共計約3131萬人,佔全國適齡人口(18-22歲)的34%,佔全國總人口(約14億人,包含港澳人口)的2.2%。
其中,長三角地區高校在校生數在三大區域中排名第一,共有508萬人,佔長三角地區總人口2.3%,與全國該比例(2.2%)較為接近;
京津冀有300萬高校在校生,佔本地區總人口2.7%;
粵港澳地區高校在校生數238萬人,佔本地區人口1.9%。
三大區域中只有粵港澳地區高校在校生佔本地人口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3、廣東高校研究生比例低於江蘇,
更遠低於北京、上海和香港
2018年,京津冀地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比例為26.2%,明顯高於粵港澳和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地區研究生比例僅為8.1%。
三大區域中普通本科生佔比都在50%-55%之間;粵港澳地區普通專科生比例為37.6%,明顯高於其他兩大區域。其中廣東高職高專比例為37.6%,是廣東高等教育的一大特點。
2018年,北京和上海的研究生比例較高,分別為40.4%和28.3%,其餘省市只有香港和澳門研究生比例高於20%,分別為23.7%和26%。
廣東與江蘇經濟發展水平接近,但就研究生層次而言,廣東研究生比例僅為6.1%,遠低於江蘇的11.2%。
4、每萬億元GDP高等院校數量:
京津冀最高
每萬億元GDP高等院校數是衡量普通高等教育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聯指標。
1999年至2018年,三大區域每萬億元GDP高等院校數下降明顯,説明高等院校數量的增長滯後於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2018年粵港澳地區每萬億元GDP高等院校數僅為14所,遠少於京津冀(34所)和長三角地區(21所)。
以廣東和江蘇的情況來看,2018年,廣東每萬億元GDP高等院校數為15所,江蘇為18所。
5、廣東、長三角畢業生熱衷留本地
從2014屆至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來看,廣東省、長三角地區的本科畢業生在本地區就業的比例都比較高。
其中,廣東省本科畢業生對本省的服務貢獻(保持92%左右)最高,其次是長三角地區(平均89%)。北京高校是服務於全國人才需求,因而京津冀地區本科畢業生對本地的服務貢獻較低。
6、廣東省人才虹吸效應明顯
再從全國各地畢業生的流向來看,廣東省、京津冀地區的區外本科畢業生佔比都比較高。
其中,廣東對省外本科畢業生吸引力最高(省外生源佔比從42.8%上升到50.6%),其次是京津冀地區(區外生源佔比平均為49%),説明廣東本科人才流入率在高位。
報告指出,粵港澳地區的職業發展前景、薪酬收入回報和生活質量對區域外人才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