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7萬百戰精兵出五原,再度征伐匈奴。這是漢武帝對匈奴的最後一次作戰,企圖一戰平滅邊境大患。可惜的是,李廣利最終兵敗投降,7萬漢家兒郎埋骨草原,讓漢武帝至死也沒有實現心中的願望。這次“燕然山”戰役可以説是漢匈兩國賭上國運的大戰,他的失敗,讓大漢幾乎耗盡國力,險些崩潰。而匈奴雖然獲得了這場大戰的勝利,但也沒能改變他們走向滅亡的事實。
公元前90年,剛沉寂不久的匈奴人,再次興兵大肆入侵了五原郡,燒殺劫掠,打破了漢朝邊境安寧。已經67歲高齡的漢武帝聞聽此消息後,豁然大怒。已經有些“老眼昏花”的他,保持了一貫的強硬,不顧國內民生凋敝,政治動盪,悍然集合僅剩的全國之力,再次發起遠征,誓要給予匈奴人一個慘痛的教訓。漢武帝下令,調集了14萬大軍,分成左中右三路,令李廣利率七萬大軍出五原,商丘成率三萬人出西河,馬通率四萬人出酒泉,三路兵馬齊進,深入漠北追擊匈奴。
匈奴人經過漢武帝長達40多年的連續打擊下,已經不復當年輝煌,都被打怕了,聞聽漢軍來襲,第一反應就是收起蒙古包,趕着牛羊向草原深處逃跑。這次也不例外,14萬大軍像“三叉戟”一樣在草原上橫掃而過。馬通的4萬騎兵從酒泉郡出發,一路探向天山方向,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可惜一直沒有尋到匈奴人軍隊,最後去草原旅遊一圈後就班師回朝了;商丘成率大軍出西河郡,攻向涿邪山。起初他們也遇到匈奴人,在回程的路上才被3萬匈奴騎兵圍攻。但商丘成反應迅速,佈置得當,最後反殺了匈奴騎兵,讓他們被迫撤退。
李廣利的7萬大軍,從五原郡出發,向浚稽山方向進攻。剛開始的行軍非常順利,在夫羊句山擊潰了小股匈奴騎兵。但匈奴的主力怯戰,李廣利在後面追擊,他們就不停地向草原深處遷移,根本不跟漢軍交鋒。李廣利帶着大軍追擊了上千裏,已經深入草原中心,補給線已經很困難。按道理,現在李廣利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班師回朝了才對。但是,恰好此時朝中爆發了“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自殺,諸多大臣被牽連,朝中人人自危。
隨着巫蠱之禍的持續發酵,李廣利的親家,當朝丞相劉屈氂,也被內史郭襄舉報參與了詛咒漢武帝之事。劉屈氂當即被失去了理智的漢武帝逮捕入獄,隨後處死了他全家。劉屈氂這一死不要緊,關鍵是還暴露了他跟李廣利密謀擁立昌邑王劉髆的陰謀。於是,李廣利也倒黴了,全家被漢武帝給抓進了大牢。出征在外的李廣利聽到這個消息後,亂了陣腳,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不就是束手就擒,回去等劉徹處理,要不就是用一場大勝的軍功,將功贖罪,換家人平安。
李廣利最終選擇了第二條路,毅然帶着大軍繼續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而匈奴人看到漢軍緊追不捨,也是被激起了火氣,於是開始計劃反擊。他們先是色楞格河以北阻擊了漢軍,佯裝慘敗,引誘李廣利繼續追擊。一邊,匈奴的主力也在燕然山下設下了埋伏。李廣利求勝心切,帶着大軍一路追擊,不知不覺間進入了匈奴主力的包圍圈。匈奴幾萬騎兵盡起,一戰擊潰了漢軍,李廣利見事不可為,又不想回去接受漢武帝的處罰,最終帶着剩餘的兵馬投降了匈奴。自此,中路7萬漢家大軍盡數喪失。
這次大戰以匈奴大勝而告終,漢武帝丟失了再次出征的資本,可謂賠了個“底掉”,差點使得整個大漢朝陷入崩潰,漢武帝也在3年後病逝了。但是,匈奴雖然勝利了,卻也沒有扭轉“活不下去”的處境。
此戰後,漢武帝幡然醒悟,給自己下了罪己詔,結束了幾十年的對匈戰爭,不再窮兵黷武,並且採取了很多措施挽救國內經濟,使得西漢政權快速趨於穩定。公元前87年3月29日,強勢了一輩子的漢武帝在五柞宮駕崩,漢昭帝劉弗陵繼位。此後,大漢進入了休養生息的階段,全力發展國內經濟,讓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昇平。
到漢宣帝劉詢時期,西漢的國力再次達到了一個巔峯,兵強馬壯,府庫充盈。而反觀匈奴,卻是日漸衰落,甚至分裂成了南、北匈奴。相對弱小的南匈奴投靠了漢朝,北匈奴則繼續與西漢為敵。公元前72年,漢宣帝召集了16萬大軍,聯合烏蘇的5萬兵馬,一起夾擊匈奴。匈奴畏懼漢軍,不敢接戰,最後遠遁西域。此後,大漢政權保持了絕對優勢,匈奴再也不敢犯邊。公元89年,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率領着由羌人、南匈奴和漢軍組成的聯軍擊敗了北匈奴的主力。公元151年,最後盤踞在巴里坤湖地區的匈奴呼衍王被漢軍擊敗逃往西方,北匈奴消散在了歷史中。
曾經強盛一時的匈奴帝國,為什麼最後卻消散於歷史中,“活不下去了”?
漢武帝當居首功
遙想當年,冒頓單于趁秦末漢初中原內亂紛爭之際,帶領着自己的部落首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餘國,將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葱嶺的廣大地區收入了囊中,建立了強盛的匈奴帝國。那時的匈奴是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將視中原為了“獵場”。
反觀中原大地,由於秦末暴政、楚漢爭霸等原因,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初期,國內民生凋零,國力衰弱。據記載,劉邦居然連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湊不齊來拉車,朝中官員連牛車都沒有。冒頓單于見此,雄心勃勃的他對中原生出了窺視之心。於是暗中勾結了韓王信,讓其投靠匈奴,引漢朝來攻。果不其然,漢高祖劉邦知道消息後,帶着20萬大軍御駕親征。冒頓單于見劉邦上當,果斷出兵,用30萬騎兵將漢軍圍在了白登地區。眼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漢高祖不得不用陳平之計,重金賄賂匈奴閼氏,以宗室女假稱長公主,遠嫁冒頓單于,這才得以脱險。但是,漢朝自此就開啓了長達上百年屈辱的和親之路,以換邊境安寧。
這種屈辱,漢朝一直沒有忘記。
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年僅16歲的劉徹登基為帝。此時的漢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等多位皇帝的努力下,國內民生快速恢復,國力在不斷增強,府庫也日漸充盈,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劉徹繼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酎金奪爵、鹽鐵官營,實行推恩令,讓漢朝國力再次增強,中央集權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於是,在漢武帝繼位後的第八年,雄心勃勃的他決心擺脱“和親”的恥辱,將刀劍指向了強大的匈奴。他採取了聶壹和王恢的計謀,調集了30萬精兵,在馬邑設下埋伏,以馬邑城中的財物勾引軍臣單于來攻。
可惜的是,在軍臣單于帶領10萬大軍準備進入口袋時,被他識破計謀,及時退兵,使得漢軍功虧一簣。雖然如此,但此次漢朝和匈奴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漢武帝從此拒絕再和匈奴和親,並且正式宣戰,開啓了長達40多年對匈奴的戰爭。
1.河南之戰 公元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漁陽等地,漢武帝悍然派衞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此戰,漢軍全部收復了河南之地,並且在此設置朔方、五 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
2.漠南之戰 公元前124年,劉徹再次派衞青率軍出戰,進攻漠南地區的匈奴右賢王。此戰打敗了右賢王,俘敵一萬多人而歸。
3.河西之戰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率大軍出戰,突襲匈奴盤踞的河西走廊。此戰殲敵4萬多人,斬殺、俘虜了多名匈奴王,迫降了匈奴渾邪王部眾4萬人,全面佔領了肥沃的河西走廊地區,在那裏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4.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傾全國之力,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作為後勤保障,遣大將軍衞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一戰全滅匈奴主力。
這是決定性的一戰,以漢朝全滅獲勝告終。此戰,共殲滅匈奴主力軍9萬餘人,大範圍地殺傷了匈奴的有生力量,繳獲了大批生活物資,迫使匈奴王庭遷移到了漠北。
至此,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完成了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漢武帝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直接殺傷匈奴騎兵多達15萬人以上,間接死於戰爭的匈奴人更是不計其數,有效地削弱了匈奴人的有生力量。並且還征服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徹底讓匈奴和漢朝的攻防異位,讓匈奴再也無力大規模前來犯邊。同時,這也是匈奴帝國衰弱的開始。
漠北之戰的十幾年內,霍去病,衞青相繼去世,但漢武帝仍然“春秋鼎盛”,他滅匈奴之心依然沒有熄滅。一方面他通過外交手段孤立匈奴,一方面繼續派兵持續征討,始終保持着對匈奴的壓制,讓他在一次次戰爭中衰弱下去,不給匈奴一點喘息的機會。雖然在後面的戰爭中,漢朝大多是敗多勝少,但劉徹依然沒有放棄心中的夢想,誓要為子孫打造一個安寧的邊境。也是在他的一次次征戰中,匈奴開始急劇的衰落,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遊牧民族有着天生的短板
匈奴是一個地道的“遊牧民族”,他們不會種地,生存主要是依賴畜牧業,牛羊馬的數量決定了匈奴人的數量。一旦匈奴人沒有了這些牲畜,那他們也將無法生存。此外,草原上的物資非常匱乏,他們的生活必需品:鹽、鐵、茶等物資,都只能從漢人手裏獲取。這也是遊牧民族喜歡劫掠農耕民族的原因之一,他們不劫掠,基本就很難發展壯大。而我們漢人則不同,古代的草原上基本沒有我們的必需品,匈奴人沒有的我有,他有的我也有。
漢武帝正是抓住了這點,大力發展騎兵,追平匈奴軍隊速度上的優勢。然後每次都是準備充分後,再主動出擊,將戰場選擇在了草原上。然後通過頻繁的征戰,不分季節地突襲匈奴人,不給他們安心放牧發展的時間,徹底地破壞匈奴人的畜牧業。同時,通過外交手段孤立匈奴,使他們不能通過貿易手段獲取生活物資。
特別是在失去河南,河西走廊和漠南這幾個氣候温暖,土地肥沃,牧草繁盛的地域後,匈奴人因怯戰,連王庭一起整體搬遷到了苦寒的漠北地區。這裏全年的最高日平均氣温才7攝氏度,比漠南相差近8度,漢代的晁錯形容漠北地區“木皮三寸,冰厚六尺”,由此可見此地環境的惡劣程度。嚴寒天氣嚴重限制了牲畜和牧草的生長,使得牲畜日漸瘦弱,到後來甚至連繁衍都成了問題。
而匈奴核心部族都搬到了漠北後,徹底地失去了對漠南、河西走廊等地的控制,使得他們在抵禦天災的時候,沒有了其他的選擇,只能待在漠北聽天由命。而這也進一步造成了匈奴內部資源的枯竭,只能再次靠掠奪補充。恰好的是,漢武帝的外交政策和軍隊壓迫,基本斷絕了匈奴人從外部掠奪獲取資源的途徑,讓他們進一步變得貧困不堪。
既然不能從外部掠奪,匈奴各方勢力面對越來越少的資源,內部爭奪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這就是導致匈奴最終分裂滅亡的原因之一。本身都夠困難的了,最後還自己人搞內戰。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還投靠了漢朝,而北匈奴則在郅支單于的帶領下,開始西遷,開啓了一段新的征程。
漢民族恢復力恐怖
在西漢建立時,由於秦末的動亂和楚漢爭霸的原因,中原地區只剩下1600萬左右的人口。匈奴這時也是最強大的,也只有200多萬人口。到了漢武帝登基時,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修養生息,已經發展到3600萬人口,且國庫充盈,而匈奴的人口依然是200多萬,300萬不到。由此可見,漢朝的恢復力是多麼恐怖,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一次兩次的戰爭失敗,並不能傷到漢朝的根基,兵源也是很充足的,不用幾年就可以恢復如初。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每次大戰,都能徵集幾十萬步兵和民夫為騎兵做後勤的原因之一,因為漢朝確實有這個底氣。
反觀匈奴則不同,他必須保證每次的出征都要掠奪到足夠過冬的物資,然後取得勝利,要不然一個嚴寒的冬天就會讓他們損失慘重。或者説一次慘敗也能讓匈奴“傷筋動骨”,要花上十幾二十年,甚至更多時間來恢復。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匈奴怎麼活得下去?據説在漢武帝末年,匈奴人在幾十年持續不斷的打擊下,只剩下不到50萬人,其中還大多數是老人、小孩和女人,能上馬戰鬥的不足8萬人。
總的來説,最後的匈漢之戰中,漢武帝雖然失敗了,但在他堅持不懈的各方面打擊下,匈奴反而先活不下去了。可以説,漢武帝最終贏得了對匈奴的戰爭,將曾經強大的匈奴帝國帶向了滅亡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