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昔皇天降禍,諸夏無君。漢高祖肇起並、汾,遄臨汴、洛,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雖曰人謀,諒由天啓。然帝昔蒞戎藩,素虧物望,洎登宸極,未厭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來蘇之望。良以急於止殺,不暇崇仁。燕薊降師,既連營而受戮;鄴台叛帥,因閉壘以偷生。蓋撫御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迴鑾輅,尋墮烏號,故雖有應運之名,而未睹為君之德也。”。
《水滸傳》引言中有一首詩: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説的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之一五代十國的歷史。
梁唐晉漢周5個朝代共53年(公元907~公元960年),其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是後梁(907~923)共16年,存在時間最短的後漢(947~950)只有3年。
後唐、後晉、後漢建立者都是河東沙陀集團武人,被稱為“沙陀三朝”,再加上後周、北宋,後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都是前一個王朝的臣子,都是以謀反登基稱帝。
在五代的開國皇帝中,以後漢高祖劉知遠最為昏聵無道,殘忍嗜殺,縱觀他的一生,可以稱得上是亂世奸雄。
河東猛將
劉知遠,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沙陀族人。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他的父親劉琠,是晉王李克用的列校。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河東(今山西)沙陀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兵。
沙陀人是唐末五代的戰鬥民族,李克用曾率沙陀騎兵幫助唐朝剿滅黃巢起義。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更是勇猛,敗契丹,滅桀燕,打的後梁軍大敗。
連後梁太祖朱温都驚歎: “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生子當如李存勖,李克用雖死猶生啊。我的兒子們跟他一比,簡直如同豬狗一般。
後來李存勖更是滅後梁,成為後唐的開國皇帝。
世世代代的尚武之風讓每一個沙陀人都精通騎射,悍勇善戰。
長大後,劉知遠就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即後來的後唐明宗)手下為軍卒。由於作戰勇敢,被升為偏將,
一次,晉軍與後梁軍隊在黃河岸邊的德勝軍(今河南濮陽)激戰,晉軍戰事不利,被迫撤退。
石敬瑭的馬甲突然斷裂,無法騎乘,而後梁軍眼看就要追上。在這危急時刻,劉知遠將自己的馬讓給石敬瑭,自己則騎上石敬瑭的馬,在後面掩護,石敬瑭順利脱險。事後,石敬瑭非常感激他捨命相救。
在李嗣源繼位稱帝並任命他擔任河東節度使後,石敬瑭就將劉知遠調到自己手下任職,做了一名牙門都校,成為他的親信。
後唐閔帝時期,李從珂作亂,閔帝出逃。
在衞州(治今河南衞輝)城東數里處,閔帝遇到了率軍入朝的石敬瑭。
石敬瑭將李從厚安置在驛館中,李從厚召石敬瑭到屋內密談。劉知遠為防萬一,派勇士石敢貼身保護。
李從厚的隨從覺得石敬瑭沒有忠心保護李從厚,欲殺石敬瑭。石敢掩護着石敬瑭躲進旁邊的一個屋子裏,用巨木將門擋住。
劉知遠率人趕到,將李從厚的所有隨從全部殺死,把李從厚囚禁起來。後來李從厚被李從珂派人殺死。
後晉重臣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末帝李從珂討伐盤踞在太原的石敬瑭。石敬瑭得助於劉知遠等人謀劃,假借契丹軍的力量,消滅後唐,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晉,是為晉高祖。
為了報答契丹的幫助,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
劉知遠認為條件太屈辱,而且後患無窮,説:“對契丹稱臣即可,當兒子則太過分,多送些金帛使遼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許,割地會造成將來後患無窮啊!”
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不得不説,劉知遠在戰略眼光上遠超石敬瑭。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讓中原門户大開,無險可守,給後世王朝造成了百餘年的邊患。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後晉建立後,劉知遠以軍功歷任檢校司空、侍衞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衞事、許州節度使、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等職,封疆大吏。因在忻口大破契丹軍隊而受封北平郡王、太尉。
劉知遠手握重兵,權勢熏天,連石敬瑭都怕他三分。
石敬瑭卑躬屈膝以事契丹,但繼承後晉皇位的後晉出帝石重貴是個有志青年,不肯向契丹國稱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發兵攻打後晉。
結果大將杜重威在前線臨陣投敵,致使十萬大軍被俘,另一將領張彥澤引兵南下,攻入汴梁,俘虜石重貴。
耶律德光派大將偉王領兵進入雁門關,意圖佔領河東。劉知遠在忻口大破偉王,又在朔州陽武關再破契丹。兩敗契丹,讓劉知遠保住了他的河東地盤,也為他日後南下佔領中原稱帝,奠定了基礎。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進犯汴梁,後晉滅亡。
耶律德光在汴梁崇元殿接受朝拜,詔令改晉國為大遼國,大赦天下。
劉知遠遣牙將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詔令褒揚嘉獎,稱劉知遠為兒子,並賜給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禮法,貴重的大臣才能得到這種賞賜,就像按漢族禮儀賜給假節一樣。
王峻回來後,對劉知遠説契丹政治混亂,一定不能佔領中原,於是便商議如何南下中原。
契丹人在中原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人民怒不可遏,紛紛起義,四處打擊契丹。
耶律德光在中原待不住,被迫被返,途中病逝於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被製成“帝羓”(木乃伊)帶回遼國。
劉知遠見中原無主,於是眾將的擁戴下,在太原稱帝,但卻沒改國號。不久,他採納了部將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建議,舉兵南下,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
他自稱東漢明帝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後,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是為後漢高祖。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一如石敬瑭的老套路,沙陀武人都很熟。
《舊五代史》評價他:“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
登基後,劉知遠頒佈了詔令,將境內契丹人全部處死,從而獲得了後晉舊臣的人心,文臣武將紛紛歸降。
奸雄昏君
劉知遠雖然是登基為帝,但他和李存勖、石敬瑭一樣都是河東沙陀武人,毫無治國才能,只能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他僅僅做了半年的皇帝,而他的後漢小朝廷僅僅存在了3年就被推翻了。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後漢的統治是五代十國中最殘暴的時代,皇帝昏庸無道,貪官酷吏橫行,百姓困苦難活。
劉知遠的惡政有以下幾個方面。
1.苛政濫刑
在河東時,為了製造軍備,所以劉知遠下令他的轄區所有的牛皮必須由官府收購,嚴禁民間私自買賣,否則處死。
但後漢建立後,劉知遠依然保留着這條苛政。
當時上黨有人犯了牛皮罪,依法要被處死。但昭義判官張璨覺得這個法律實在荒唐,便向劉知遠進諫:“主上在河東,大聚甲兵,須藉牛皮,嚴禁可也;今為天下君,何少牛皮,立法至於此乎?”
劉知遠大怒,要處死張璨。
他的倒行逆施胡作非為,連官場老油條馮道都看不下去了。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本來一直對城頭變化大王旗作壁上觀的“老臣”馮道,此時卻正義感爆棚,挺身而出,冒死向劉知遠進諫,説張璨言之有理,這條牛皮令早就過時該廢除了,對張璨應該獎賞而不是治罪。
劉知遠自知理虧,又深知自己要治理國家還要靠馮道這一干文臣,所以才赦免了上黨人的死罪,但卻仍然將張璨罷官。
經過長期的戰亂,中原的社會秩序很亂,人民生活困苦,衣食無着,到處都是“流寇”搶劫。後漢初建本應該招募流亡,開墾荒地,恢復生產,以安定社會秩序,這樣會使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流寇自然也消失了。
但劉知遠卻採用嚴酷的手段,殘殺“流寇”。他“詔天下凡關賊盜,不計贓物多少,案驗不虛,並處死”。還規定“民有犯鹽、礬、酒麴者,無論多少皆抵死。”
同時,他還重用酷吏。
如蘇逢吉是個“貪詐無行”、“喜為殺戮”的人,居然被任命為宰相。
一次,劉知遠為了慶祝生日,命蘇逢吉“靜獄”,其實是想大赦。但蘇逢吉卻把囚犯全部殺光,號曰“淨獄”。
蘇逢吉曾草詔要將為盜者的本家和四鄰、保人全族處斬,有人抗議説:“為盜者族誅,已不合王法,何況鄰保,這樣做不是太過分了嗎?”蘇逢吉自知理虧,才刪去“全族”二字。
另一個酷吏劉銖,更是心狠手辣,“民有過者,問其年幾何,對曰若干,即隨其數杖之,謂之‘隨年杖’;每杖一人,兩杖俱下,謂之‘合歡杖’” 《新五代史·漢臣傳·劉銖》。
對於這些殘忍嗜殺的酷吏,劉知遠既不罷免,也不懲處,反而讓他們身居高位,殘害百姓,上行下效,使得後漢朝政更加腐敗混亂。
2.言而無信
在劉知遠初入汴京時,有曾投降契丹的燕軍1500人歸順了他。
這支燕軍曾與契丹大戰,後不敵投降。
劉知遠在招降後,卻言而無信,以謀反為由,將燕軍在汴京附近的一個叫繁台的地方全部殺死。
後漢建立後,杜重威佔據鄴城反叛。
杜重威在後晉時,奉命領兵抵禦契丹,但卻在陣前投敵,可謂後晉滅亡的第一罪人,後漢建立又反叛,可謂罪上加罪,罪不可赦。
因為他也曾投降契丹,所以據鄴城死守,誓死不降,劉知遠親征,但屢攻不克。
劉知遠被迫“累令宣諭,許以不死”,但叛軍不為所動。叛軍將領幽州指揮使張璉因怨恨劉知遠盡殺燕兵:“繁台之卒,何罪而戮?” 拼死守城。
但糧草用盡,城中叛軍多逾城逃亡,杜重威無奈,只好請降。
張璉為了活命,“邀朝廷信誓”。劉知遠答應了。
但當張璉等人離開鄴城後,立即派人將包括張璉在內的數十名將官全部誅殺。
劉知遠卻赦免杜重威,封檢校太尉。
但劉知遠在臨死前,以杜重威反覆無常,下令將他處死。宰相蘇逢吉誘殺杜重威,屍體棄於市。汴梁人憎恨他賣國,紛紛踐踏他的屍體。
劉知遠不守信用,以前後晉歸順他的將士非常疑慮,唯恐被殺,以至於叛亂四起,讓後漢到處用兵,財政枯竭,這也是後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永興節度使趙思綰接到調令,心懷疑慮,唯恐遭到不測,於是奪取永興城反叛,與官軍大戰一年有餘,結果十萬人口的永興城收復後只剩下一萬多人。
在後唐末年,後唐雄義節度使安元信率領親兵投降石敬瑭。
石敬瑭很驚訝,為安元信為何歸降?
安元信説:“夫帝王者,出語行令,示人以信。嘗聞主上許令公(指石敬瑭)河東一生,今遽改之,是自欺也。且令公國之密親,親尚不能保,肯保天下之心乎!以斯而言,見其亡也,何得為強也。”
這段話充分説明了作為人君,要言而有信,取信於天下,才能人心歸附,長治久安。
但劉知遠卻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導致人心盡失。
====================================
劉知遠並沒有治世之才,只是因為契丹入侵,滅亡後晉,中原空虛無主。他身居河東,握有重兵,趁機南下,佔領了中原,稱帝建國。
他不過是一個時勢造就的梟雄而已。
所以,他建立的後漢僅僅存在了3年就覆滅了。
《舊五代史》評論劉知遠:
《新五代史》評論劉知遠:
“至漢高祖建國,黜晉出 帝開運四年,複稱天福十二年者,何哉?蓋以其愛憎之私爾。方出帝時,漢高祖居 太原,常憤憤下視晉,而晉亦陽優禮之,幸而未見其隙。及契丹滅晉,漢未嘗有赴 難之意。出帝已北遷,方陽以兵聲言追之,至土門而還。及其即位改元,而黜開運 之號,則其用心可知矣。蓋其於出帝無復君臣之義,而幸禍以為利者,其素志也, 可勝嘆哉!夫所謂有諸中必形於外者,其見於是乎!”’
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卷287》中所言:
“漢高祖(劉知遠)殺幽州無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璉而誅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眾,信以行令,刑以懲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國!其祚運之不延也,宜哉!”
司馬光這一段精闢史論,可謂對劉知遠做了蓋棺論定。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80 字。

轉載請註明: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