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功利考級幾時休
眾所周知,“雙減”政策落地之後,“雞娃”大軍當中學科教育這一“葷雞”焦慮得到顯著緩解,而素質教育這一“素雞”當中某些頑症卻愈發清晰起來。舞蹈、美術、書法、鋼琴等素質教育培訓科目以往在語數英等學科教育的襯托之下,不顯山不露水,但作為有過類似雞娃經歷的家長均瞭解,素質教育裏面的門道可是一點也不少,也不輕鬆,甚至更費時費錢。當中首推相關藝術教育類的考級,送孩子來培訓,“不考級就是白學”的觀點可謂深入人心。家長帶孩子動輒要從初級、一級一直考到八九級、十餘級的考級,花大錢勞心費,而對於這張證書的含金量,家長與培訓機構之間可謂心照不宣。
依據媒體披露的數據,我國少兒藝術培訓市場近年來規模逐年擴大,2017年全國市場規模約670億元,到2020年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番,達1300億元。誰也未曾料到,“雙減”之後,藝術培訓貌似竟成為了K12培訓市場最大贏家,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因為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壓縮後多出大片時間,讓孩子們有機會去培養藝術興趣愛好,家長也會有更多的精力顧及於此。但是,五花八門的等級考試積弊已久,此刻就成為少兒藝術教育最大的攔路虎和絆腳石。此前,在今年全國“兩會”上,30多位人大代表就曾集體建議要取消12歲以下青少年的藝術考級。
作為給孩子報過相關考級的家長,筆者對此中裹挾可謂感同身受。
我們送孩子去參加藝術培訓,目的很簡單明確,就是跳會一支舞蹈,學會一門樂器,或是練得一手好字,但真正幾十個課時上完,發現不是這麼回事,要想實現上述目的並不簡單。一是學生投入的只是業餘時間,回來後完全“放羊”,實現不了“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二是學科教育類題目,不少家長還能指點一二,藝術類只能乾瞪眼,完全幫不上忙。所以往往在收穫厚厚一摞考級證書之後,發現孩子的水平也就那樣,只能選擇繼續續費,好歹還有證書,錢沒有白花。部分培訓機構很好地利用了家長的這種不甘於在“沉沒資本”面前認輸的心理,不斷地給予考級“安慰”。龐大的培訓市場,凡培訓,皆有考級,連朗誦、主持、快板都有考級。
退一萬步説,真要考級,也得選擇合規、公正、獨立的第三方權威機構來組織實施。但遺憾的是,家長往往會發現,商場某處的培訓學校,考級那天就是考場,集體考試,交了報名費就會有證。據媒體調查,培訓機構和考級機構之間的考務費與報名費分成更是明碼標價。這樣考出來的級別,在真正的藝術院校考官看來,當然沒有任何意義。不少家長其實也深諳這些證書的含金量,也頗為不屑。但別人有,自己也得拿了“防身”,不然容易吃虧。儘管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的等級名次早已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但出於豐富孩子簡歷的考慮,還是得要。這已經讓一些藝術考級變味,呈現出較強的應試教育的特徵。上了賊船後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考級來進行,這時完全已經把孩子真正的興趣拋在一邊,所謂為了“考級而考級”,吃苦、發懵的還是孩子。
學科知識都是越來越難學,藝術教育也不例外,但凡能走下去,往往都是靠着興趣支撐。違背了藝術教育規律,掩耳盜鈴般的作秀讓藝術考級失去了其原有的含義,無法讓老師和家長真正掌握學生的天賦、特長及發展狀況,浪費的是孩子的時間和家長的精力與辛苦錢,整個社會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也被人為遲滯,是該考慮告別功利考級的時候了。
(原題為《“雙減”之後,功利考級幾時休》 來源 南方都市報)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