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是偉大的發明家,可他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
愛迪生成為發明家後,有一個得力助手阿普頓。
阿普頓是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
有一次,愛迪生拿着一個梨子形狀的燈泡,請阿普頓計算一下容積。
阿普頓先在紙上準確地勾勒出燈泡的形狀。然後用方程擬好了輪廓曲線。這樣忙忙活活一整天,連口水都有來得及喝。
第二天上午,愛迪生來詢問結果。
阿普頓説,這個燈泡形狀太複雜了,他通過幾番微分、積分、再做幾個導數,估計下午就能“導”出結果來了。
愛迪生説,“一個燈泡的容積,需要這麼麻煩嗎?”
説着,愛迪生拿過燈泡,裝上水,然後將水倒入量筒,説:“你看,這樣就可以了……”
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這就是有學問者乾的事。
當下,高考志願填報正如火如荼,很多考生和家長覺得志願不好填,花錢到志願輔導機構找專家。
專家説,志願填報有學問、有技巧,填不好,可能會浪費你的分數,甚至可能會滑檔。
那如何填呢?先要找到一個參考值,這個參考值不能看分數,分數太模糊,要看位次。
因為每年考試人羣不同,試題難度不同,因此,分數也不盡相同。可是每年考生的位次卻是一個定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因考生水平高低和試題難度大小而變化。因此,填報志願要看位次,看位次最準確。
考生今年的位次是多少、去年對應是多少、衝保穩的目標院校(專業)去年最低的錄取位次是多少、考生與這些院校的位次差是多少……
96個志願,如此這般“推導”出來,白紙用了一大摞,每張紙上數據列得滿滿當當,一個個位次都是“以萬計位”、大數據啊……
考生和家長聽得暈暈乎乎,看得眼花繚亂,心中不禁感嘆,這個錢花得值!
志願填報真的需要這麼複雜嗎?位次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比如山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新高考前屬於理科,2017~2019年的錄取情況如下:
2017年,錄取最低分是566,理科最低位次是39071;
2018年,錄取最低分是576,理科最低位次是35453
2019年,錄取最低分是588,理科最低位次是36951;
這樣,
2017年與2018年相比,分數相差10分,位次差是3618。
2018年與2019年相比,分數相差8分,位次差是1498。
按照“位次論”者的觀點,每年的位次既然不變,假若學校的錄取人數也不變,那每年的錄取位次也應該不變,至少不應該有很大的“改變”。
比如,2017錄取最低位次是39071,2018年你的位次排在39071前,你就能被錄取,但結果是不是這樣呢?
每年最後投檔結果出來,都會與去年“大相徑庭”。
2017與2018年相比,位次差是3618;2018與2019年相比,位次差“小”一些,也有1498。
這時,位次論者會説,這幾年招生人數不一樣啊!
對,這幾年山東師範大學計算機專業每年招生人數都不一樣。2017年是234人,2018年是95人,2019年是153人。
這種情況下“位次論”者説,每年人數不一樣,錄取最低位次當然也不一樣啊!
那麼我們再看一看招生人數一樣的專業,比如還是山東師範大學,理科的會計學,2017~2019年每年都招25人
2017年,錄取最低分是574,理科最低位次是32448;
2018年,錄取最低分是581,理科最低位次是32533
2019年,錄取最低分是571,理科最低位次是34908;
這樣,
2017年與2018年相比,分數相差7分,位次差是85。
2018年與2019年相比,分數相差10分,位次差是2375,
這三年錄取人數都一樣,可是每年的錄取位次卻變了,不但變,有時還很大啊。
這時候,“位次論”者又會説了,每年招生人數雖然一樣,但也有大小年啊,報的人數多了,位次會提高,報的人數少了,位次會降低。所以往年的位次僅是一種參考值。
在這裏,位次論者終於承認:志願填報是一種預測、預估,去年的位次僅供參考,今年最後錄取結果要由今年填報的考生多少來確定,而今年有多少“位次相近”的考生要報考這個專業呢?這件事,唯有天知道,再高明的志願輔導機構、專家也不敢打保票!
説白了,填報志願用位次作參考,也僅是一種參考。但大家都知道“一分之差,位次上千”,因此,用位次作參考實在是個“大數據”啊!
而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也知道,位次變,分數當然也在變,但分數的變化區間卻很“小。
這是因為,從分數線——比如今年的4444到750只有306檔,因此,前後兩年的分數無論增加還是減少,其變化幅度都不會太大,絕大部分院校(專業)的變化區間少在3~5分,多在6~10分,10分以上者鮮見。
因而,平湖一柱認為,當下實行的平行志願,我們按分數從高到低拉開梯次填報,雖然”不準確“,但卻也把那個準確、甚至精確的位次變化包含在裏面了。
同樣都是變化,這個只有個位數的“小分數”比起那個動輒成千論萬的“大位次”卻直觀多了,好預測多了,好操控多了。
這就像開頭故事中的測量梨型燈泡的容積,用微分、積分、方程、導數,肯定能“導”出結果來,但卻不如將燈泡裝上水然後倒在量筒裏那樣方便。
前者為什麼計算得那麼複雜,因為他是研究生,是專家,會的東西多啊!
後者為什麼做得如此簡單,因為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不會用微分方程去“導”啊!
而高考志願填報,也大抵如此!
要問那些志願填報機構為什麼要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除了因為他們“專業”“會的麼多”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填報志願太簡單了,怎麼對得起收的那些錢呢?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 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