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萬水千山總是情,點點關注行不行,小編在此先拜謝啦。
很高興能夠再次與您相遇,相遇便是緣,更何況是“再次相遇”,點擊右上角關注吧!謝謝!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公元936年,五代的後唐沙陀人首領石敬瑭割讓大同地區在內的燕雲十六州予契丹,從此大同地區脱離中原漢族政權達四百年之久,經歷了遼、金、元三個少數民族政權。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三年(1044年),將雲州改為大同府,從此雲州之地稱大同遼代大同府的轄境相當於今天的大同市的四個區、陽高、天鎮二縣以及河北省的懷安、陽原等縣。同年將大同府所在地大同城升為西京,成為遼代的五京之一。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遼代的五京,即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神冊三年即公元918年,遼與西樓地建皇都(今天的巴林左旗南),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改名上京。上京周圍二十七里,有南北二城,北城為皇城。檀淵之盟後,遼聖宗耶律隆緒在今寧城西大名城建中京。中京城有外城、內城、皇城、中京大明塔是保存至今的遼代建築之一,其規模宏偉壯麗,造型優美,反映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風格和水平。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東、京、西京,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修繕使用的。東京(今遼寧省遼陽),神冊三年修繕,天顯三年(928)升為南京,重熙十三年(1044)改為東京。東京周圍30裏,開八門。南京(今北京)幅員二十五里,東南西北各開兩門。西京(今山西大同),週二十里,開四門,遼道宗時建華嚴寺安放諸帝石像、銅像。大同的華嚴寺在遼代是遼代皇帝的家廟,是供奉祭祀他們祖先的地方。五京之中,只有南京(今北京)、西京(大同)為原屬於後唐時燕雲十六州的漢族故地。五京分別設為五個道,五個京也就是遼代的五個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以遊牧的契丹貴族為核心建立的遼代政權,雖然有五個京的建制,但皇帝與朝臣並不居住在這五京中。他們每年四季都巡幸於不同的地區,政治中心也隨着他們的行蹤而轉移,皇帝的“行營”叫“捺缽”。“捺缽”又稱“納拔”“納缽”或者“納寶”,漢語的意思為“行宮”或“行在”。“捺缽”又分春夏秋冬四季捺缽。遼代初期,冬、春捺缽多在潢水、土河流域,夏、秋捺缽多在大興安嶺地區。遼聖宗耶律隆緒前期,因為對北宋的交涉需要,皇帝的捺缽也相應的南移,春捺缽多在鴛鴦泊(今天的河北省張北縣安固裏淖),夏、秋捺缽在炭山(今河北張家口壩上的閃電河源頭)。天祚帝末期,東北與女真戰事連年不斷,被迫將捺缽移向西南方向的鴛鴦泊、西京大同一帶。捺缽是遼代皇帝處理國事的場所,它才是遼國的政治中心。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另外,遼代五京分別設有五個道,五京情況不同,制度也不一樣。遼代在契丹地區實行的是契丹制度,在漢地則實行源於唐制的後唐、後晉制度。契丹舊俗崇拜東方,所以皇帝的御帳坐西向東,而不像漢族那樣“南面稱王”。皇帝面東,左右兩廂的官員朝臣分立南北,所以叫做北面官和南面官,南北兩面以北為尚,也就是説北面官比南面官要尊貴一些。契丹官員稱北面官,漢制官員稱南面官。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遼國的基本方針是“因俗而制”,體現在統治機構的設置上就是官分南北。整個遼代從朝廷到地方都有兩套平行的政權機構北面官與南面官。北面官,處理契丹各部族和其它遊牧、漁獵部族事宜,長官由契丹貴族擔任。南面官,治理漢人州縣、租賦、軍民,管理漢人,渤海人事物,長官由契丹貴族、漢人和渤海人的中上層來擔任。總的來説,遼代的五個京只是文化和經濟、軍事的中心,而遼代的政治中心是一年四季飄忽不定的“捺缽”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1 字。

轉載請註明: 遼國有五個都城,但遼國的皇帝們卻並不住在都城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