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體育學院位於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
武漢體育學院是全國知名的體育高等學府,2018年入選湖北省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不斷努力向建設成為擁有世界一流體育學科、一流專業、一流運動項目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目標邁進。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學專業迎來了全盛發展。
歷經廿年建設一流新聞學專業
學校一向重視本科教學,堅持立德樹人,推進“三全”育人,踐行體教融合,以此為基礎,整體推進高水平本科建設,成效顯著。一是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先導,突出交叉學科發展特色;二是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集中優勢資源辦好本科專業;三是制定“固本、強基、拔尖”的發展戰略,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四是堅決落實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完善專業建設質量的標準模式;五是以五類“金課”建設為指引,推進教學方法和課程模式的深化改革;六是構建“兩查六評五反饋”的質量保障體系,形成校內校外高效雙循環。
武漢體育學院2001年開辦新聞學專業,專業發展促進了學院建設,2011年學校面向全球公開招聘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來自廣州的張德勝教授脱穎而出,由此開啓了武體新傳院的“黃金十年”。
2012年新聞傳播學獲批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013年獲批首批省級試點學院;2014年增設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點,分別獲批省級“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和省級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還與湖北廣播電視台共建省級實習實訓示範基地;2015年新聞學專業在湖北省升入一本招生,獲批首屆省級“湖北名師工作室”,“互聯網+體育”入選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羣培育項目,開始招收體育學一級學科體育傳播方向博士生;2017年增設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藝術專業碩士培養點,獲批“荊楚卓越新聞人才”培育專業;2018年“三雙式”實踐教學體系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9年新聞學專業獲批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還獲批省級實踐教學團隊。
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帶動科研。從2011年至2020年,武體新傳院共主持承擔國家社科基金15項,名列全國同類院系前茅。2016年代表學校榮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18年和2020年又相繼榮獲湖北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20年省級教學名師、省級“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張德勝榮膺湖北省首屆“最美社科人”稱號。
“講、下、懂、會”已成武體新聞四大特色
在專業定位上,學校新聞學專業緊跟“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突出“基層體育傳播”,立足武漢,面向湖北,輻射全國,努力培養服務新時代的基層宣傳、體育報道和健康傳播複合應用型人才,現已基本形成“講政治、下基層、懂體育、會傳播”的辦學特色。
講政治。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在新聞宣傳工作中懂得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社會和公眾,用優秀的新聞作品傳播主流聲音和先進文化,推動社會進步。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既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又強化擔當、以行踐知,要成才則先成人。
正是在這種長期“講政治”精神感召下,廣大學生加入各種社團、協會,積極投身各種志願服務與社會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如2014級一班團支部被團中央授予2016年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的榮譽稱號,2013級學生秦天繼榮獲2015年“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和2017年“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之後,又於2020年被評為全國抗疫“最美志願者”。
下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三貼近”既是我們新聞宣傳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也是貫徹和落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科學方法論。武體新傳院長期堅持老師帶領學生下基層採風,師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徵詢民意,傾聽呼聲,從而轉變教風與學風,改變文風。
——下街道,瞭解社情民意,傳播正能量。通過發揮學院的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學校所在地卓刀泉街特色文化的文創推廣工作,紮實推進院街合作;在2020年武漢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應湖北省社科聯和長江雲邀請,張德勝教授冒着風險,深入社區,以出鏡主持身份,參與制作了一部弘揚抗疫志願服務的專題片《城市擺渡人》。本片經多家主流媒體轉發,全網有近1600萬人次觀看了此片,該片榮獲“教育部2020年教師風采短視頻評選入圍作品獎”。
——下農村,送文化下鄉,積極開展扶貧扶智。武體新傳院領導班子每年都帶領師生團隊前往偏遠山區的學校扶貧點給貧困户送温暖,為當地繪製文化牆;深入農村中學推廣普通話,為農村留守兒童開辦暑期培訓班,幫助建設農村文化廣場,多次受到上級部門表彰。
——下醫院,下連隊,下球隊,下工廠,下邊疆……一邊在實踐中鍛鍊成長,一邊讓夢想落地開花。鼓勵師生把學問寫在大地上,將情懷注入熱土中。2009屆畢業生倪晶依在校期間就是“三貼近”的踐行者,今年疫情期間,作為記者,她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堅守醫院和病區完成了大量的高水平現場報道,榮獲2020年“全國抗疫先進個人”榮譽。
懂體育。體育院校辦新聞,就要辦成“新聞人才基地,體育記者搖籃”。武體新傳院藉助學校體育學學科優勢,緊緊圍繞體育新聞報道、大型賽事媒體服務以及體育健康與媒體促進三個方面做文章,讓廣大師生一起愛體育,懂體育。
——懂體育報道。為了讓學生就地取材練習體育新聞報道,武體新傳院開齊開足體育課,每年男女生分開開展班際足球賽和班際籃球賽,讓學生身體力行玩體育;同時開設《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體育觀賞概論》等理論課,頭頭是道看體育;在全媒體時代,鼓勵學生利用平台書寫體育,簽約媒體解説體育。
——懂媒體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國內舉行的大型體育賽事多如雨後春筍。無論是武漢本土的“漢馬”“武網”以及中超聯賽,還是近幾年的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南京亞青會和青奧會以及武漢軍運會,到處都能看到武體新傳院師生為職業賽事和大型綜合性賽事提供媒體服務的身影。
——懂健康傳播。崇尚“運動是良醫”思想,傳播運動促進健康的新理念。受國家體育總局委託,武體新傳院負責編制了《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普工作規劃(2017-2020年)》,為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設計了一套體育健身科普叢書。推廣家庭體育,鼓勵畢業生為家庭開發“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數據庫。
會傳播。在全媒體時代,融合傳播是潮流,這對武體新傳院師生提出了全新的“四會”要求。
——新聞價值會判斷。新聞報道的前提,是要對擬報道事實的屬性進行價值判斷。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前提下,“新聞是對於重要而有趣的事情的報道”。抓住了重要性和趣味性,將重要的事情進行有趣化的表達,就相當於抓住了新聞報道的重點。
——傳播技術會掌握。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都是“全能戰士”,既要熟悉報紙的編輯排版、電視的節目製作、網絡的軟件使用,還要掌握“三微”“一端”“一抖”等移動新媒體的傳播方法。但是,恪守傳統新聞理想的最好方式,還是辦報。武體新傳院院報《新傳人》4開8版,已辦40餘期,實行教師與學生“雙主編制”和“主編輪換制”,讓更多人體驗紙媒嚴謹的採編發流程。
——線下活動會組織。2015級學生趙涵讀書期間擔任過學校青年志願者協會主席,具有出色的組織能力。畢業時,她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西藏建設。短短一年多時間,她在西藏團區委組織了十餘次省級大型活動,拍攝了十餘部省級宣傳片,負責官方公眾號運營,因為幹得開心快樂,她決心紮根青藏高原。
——線上作品會創造。武體新傳院推出的慕課《體育與社會》大受用户歡迎,僅半年時間就吸引用户20多萬人次;2019年底,學院與湖北廣播電視台合作開闢“武體直播室”,將湖北之聲《我愛運動+》節目週末版請進武體新傳院,由電台主持人帶領在校師生共同完成節目,開啓了“校媒合作、協同育人”的新模式。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武體新聞學專業正在迎着新時代的朝陽,奮勇向前。
(王創業 趙鑫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