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也不要答非所問

首先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在一家大飯店頂樓的平台上,有個大約3歲的小孩問他母親:“玻璃為什麼會透明?”那位媽媽也很熱忱,把製造玻璃的材料和方法,向孩子解説了一遍。做母親的對孩子如此不厭其煩的解答,或許就因此使那小孩對玻璃產生更大的好奇心,並朝着更高層次的求知目標前進。試想一想,這時做母親的如果給出:“就因為透明的才透明嘛”。

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也不要答非所問

這樣答非所問的回答,孩子的好奇心定會就此被截斷,再也沒了往下一個層次去追究的慾望。

對孩童的發問,要給出一個適當的回答,有時確實很困難。不過,能不能答得出來是一回事,是不是跟孩子一起來想法解答這個“為什麼”,則是另一回事,而且後者也是你應當辦得到的。須知,母親的這種態度,就是提升孩子興趣的原動力。比方,孩子問:“電車為什麼會動?”,多半父母都會回答:“靠電力發動的”;可是孩子會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要靠電力發動呢?”

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也不要答非所問

這時,大人往往會説:“靠電發動的東西都會動”這樣就很容易地封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其實,你應該趁孩子的那股熱乎勁,將馬達、磁力等等使電車會動的原理統統解説一番,把你所知的相關知識全部認真地拿來回答孩子才是。對於我們的這種觀點,一定有人駁斥説:“跟小孩講那麼深奧的理論,他怎麼會懂?”但是,我們認為,孩子懂不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是否以認真的態度在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也不要答非所問

從母親真誠答覆的態度上,孩子便會覺得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值得媽媽作答,好奇心的範圍也會因此而更加擴大。反之,如果你隨便給個馬虎的答覆,甚至在答覆時還帶有“哄騙”的意味,這會使孩子以為自己的問題不值得大人重視而感到失望,因而將從此結束探討新知的興趣。

有位大學教授,對自己的3歲幼兒所提出的“為什麼”,都像在大學講課那樣,一本正經地予以回答。

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也不要答非所問

或許是由於對方認真地在為自己解答,孩子也乖乖地坐在椅子上,比大學生聽課都還認真,這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在和小孩對談時,大人往往立刻想到的就是他“有沒有聽懂”的問題。事實上,對孩子提出的“為什麼”,想要講到他能完全瞭解,是一大難事。但請記住,孩子所必需的,並不是理解,而是在他萌生好奇心後你在培養他這種能力是否盡心盡力。因此,在我們看來,在這個問題上,讓孩子聽得懂是其次,而你是否認真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才是先決條件。

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也不要答非所問

最後勉強灌輸孩子厭惡的事,會使孩子性格彆扭,對已經過了“模式時代”的幼兒,大人如用強迫方式灌輸,有時就會造成扭曲孩子性格的後果。我們在本書中,雖竭力建議對“模式時代”的幼兒儘量給予各種刺激,以激發他們的智能,但在過了這一階段後,種種刺激的做法,就要細加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況了。也就是説,當你在向他灌輸時,也應研究一下具體的方式,以免變成硬逼孩子接受的方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4 字。

轉載請註明: 忽視孩子的“為什麼”,會使孩子失去好奇心,也不要答非所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