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3日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中小學要控制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質量,在學校建立作業公示制度等。同時,家長也不能給學生留過多的額外作業,包括在外培訓的作業。
圖片來源:東方IC
此次教育部對於作業管理的規定,其實都是對之前發佈的一系列規定的重申,像“不得給家長佈置或者變相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和批改作業”等,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中就出現了,其中一條減負措施就是,“科學合理佈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標要求,教師不得佈置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令社會關注,雖然原因複雜,但從作業入手無疑是解決問題的積極之舉。然而,上百個“減負令”依然沒有解決一個“小小”的作業問題,關鍵就在於學校控制了學生的作業量,也極可能出現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家長會給孩子找作業做,或者送孩子去校外培訓機構,結果是孩子的整體負擔並沒有減輕。
當前我國中小學作業仍然存在功能被異化、質量低下、負擔過重以及管理失效等問題,由此導致學生們體質下降、睡眠時間不足,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業、對學習,必然會心生倦怠。
作業減負是一門學問。如何才能減得更科學,不僅要問家長、問學校、問政策,更應該問問孩子的感受。學生完成適量的作業,是促進他們成長進步的助推器。學校不能全部否定傳統作業,比如基礎的,必要記憶背誦的,運算的,這些作業依然有它們的價值;另一方面,在題量和深難度上,也要全盤考慮,關注大多數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
老師和家長原本是毫無瓜葛的陌生人,就是因為有了學生這個紐帶,成就了彼此的關係。老師和家長就像飛機兩側的引擎,一起努力才能使孩子飛得更高、更遠。加強家校合作,才能為孩子實現真正的“減負”。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