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八十年代比較著名的自行車品牌主要有上海鳳凰牌、永久牌、白鴿、金鹿等等,其中鳳凰牌和永久牌價格是最貴的,比如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28型永久牌自行車的市場零售價大概在180塊錢到200塊錢之間。
如果你80年代買的永久自行車是275元,那應該是80年代中後期了,雖然當時我國自行車市場已經逐漸放開,大家去買的時候已經不用工業票,但是真正有能力買得起自行車的人相對是比較少的,所以當時能夠騎上自行車的基本上都可以算上是土豪了。
在80年代擁有一輛永久牌或者鳳凰牌自行車,其稀缺性不亞於現在的幾十萬豪車,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真正能夠買得起這些自行車的還是比較少的,而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都有私家車,由此可見當時自行車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至於80年代中期275元的自行車相當於現在多少錢,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方面去對比一下。
一、收入水平對比。
在80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國經濟已經有所發展,特別在東南沿海地區很多人已經開始富起來,出現了不少萬元户,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都是相對比較低的。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1985年國有單位的年薪是1148元,平均到每個月大概是95元;城鎮集體單位的年薪大概是1213元,平均到每個月大概是100塊錢;其他單位年薪大概是967元,平均到每個月大概是80塊錢。
但這些平均工資都是針對一些國有單位以及機關事業單位來説的,對應那些民營單位來説工資會很少,而且當時民營經濟也並不是很發達,能夠提供就業機會比較少,所以大多普通工人的月薪其實都是在30塊錢到50塊錢居多。
按照這個收入水平,想要買一輛275元的自行車,對於國有單位來説差不多要三個月的工資,對普通工人來説,差不多需要6個月的工資。
而截止2019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的年薪已經達到9萬塊錢左右,平均到每個月大概是7500塊錢,這個工資水平相當於1985年的75倍左右。
參考這個工資漲幅來説,80年代中期275元的自行車,至少相當於現在的2萬塊錢左右了。
二、物價水平對比。
80年代工資水平低,對應的社會消費水平也比較低,物價水平更低,我們以1985年為例,當時跟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物品價格是非常低的。
比如大米的零售價大概是2毛,現在大米的市場零售價至少達到2.5元以上,大部分都是在3元以上,相當於漲幅達到10倍以上。
比如麪粉的零售價大概是2.5毛,現在基本上都是在3元左右了,這個漲幅至少達到12倍以上;
比如1985年豬肉的市場價格大概在1.75元左右,現在豬肉價格已經漲到30元左右,這個漲幅至少達到17倍以上;
比如去骨的牛肉價格大概是2.2元,現在很多地方的牛肉價格都達到45元以上,這個漲幅至少達到20倍以上;
比如羊肉的價格是1.8元,近段時間很多地方的羊肉都達到50塊錢以上,這個漲幅至少達到25倍以上;
比如雞蛋的零售價格大概1.2元每斤,現在雞蛋零售價格至少在5元以上,這個漲幅相對比較小,只有4倍左右;
比如1985年白菜零售價格大概是1毛錢每斤,現在普普通通的白菜價格都可以達到3塊錢以上,這個漲幅至少達到30倍以上;
比如1985年大頭真皮鞋的零售價大概在30元左右,現在真皮皮鞋至少達到800塊錢以上了,這個漲幅至少達到25倍以上。
綜合以上各種物價水平的變化之後,從1985年到現在,整體的社會消費品漲價至少達到20倍以上,這意味着從物價或者貨幣購買力的角度來説,80年代中期275元的自行車,至少相當於現在的5500元左右。
三、地位對比
自行車在上世紀八十的地位我覺得不能簡單地用價格去衡量,畢竟當時真能夠買得起自行車的人很少,也正因為如此,自行車在當時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般都只有那些在國有單位裏面上班,或者在公社裏面的人才有可能買得起。
也正因為自行車比較稀有,所以當時擁有一部自行車是非常讓人羨慕的事情,騎着一部自行車在街上都自然帶風,這種地位甚至比現在的幾十萬的豪車還要高,畢竟目前大街上幾十萬的豪車已經非常普遍了,目前擁有百萬豪車的人也不在少數。
如果從擁有自行車的人口比例以及擁有汽車的人口比例來推算,那麼在80年代中期自行車的地位要遠遠比現在的汽車地位還要高。
比如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7億輛左右,差不多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有汽車,每兩個家庭當中有一個家庭有小轎車。
而在上世紀80年代擁有自行車的家庭比例是比較少的,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每100個家庭不一定有一個家庭有自行車了,由此可見,80年代自行車的地位要遠遠比現在的小轎車地位更高。
如果從這種地位的角度去衡量,我覺得80年275元的自行車,至少相當於現在的20萬以上的小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