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的早些年間,出現了許多“一夜之間鹹魚大翻身”的土豪,儘管,他們的家世和清王朝那些落魄貴族相同,屬於曾經的臣子遺民,但是,他們卻憑藉自己獨特的“本事”來了個鹹魚大翻身,過上了富足的日子。百姓看不下去他們奢侈糜爛的生活,嘲諷他們雖富不貴、下流且粗鄙,這些鹹魚翻身的暴發户,其在絞盡腦汁兒挖空心思積攢財產的漫漫過程中,展露了他們吃裏扒外、貪得無厭的醜陋嘴臉。
在我們許多現代人中,對內務府存在着一個較為普遍的認知誤區,內務府裏面全部都是閹人太監嗎?其實不是的。內務府是清代皇家所獨有的一個不同於其它的內廷機構,它的權力被掌握在當時的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這所謂的三旗手中,可謂是重權在握。最早在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後,即設立了內務府,以管理宮禁事務。之後,順治十一年被裁撤,順治十八年康熙即帝位後又重新恢復。
其長官稱總管大臣,無定員,秩從二品,乾隆時改正二品。府內所屬廣儲司掌銀、皮、瓷、緞、衣、茶六庫出納,織造、織染局亦在其管轄之下。
那麼,為什麼説是重權在握呢?
因為內務府主管的都是皇宮裏的大大小小所有事宜,在內務府中連普通任職的官員也必須是三旗子弟,這一規定,註定了這個內廷是少不了裙帶關係的,親戚往來,任人唯親什麼的都是常事。加上皇帝對內務府信賴有加,且這內廷事務任職完全不受外廷的人事的影響,於是,就形成了在這個相對的領域裏他們獲得了最大化的權力,且不接受任何來自外界的監督,沒有來自外界的監督。
可以説,內務府是自成系統,與外廷職官無涉,所屬機構達五十處以上,職官三千餘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宮禁事務,全由其主管。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講究“家國一體”,什麼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思想早在我們的腦海裏根深蒂固。在那時候的國家裏,宮廷就差不多算是國中之國,內務府就是這個核心的權力中樞。內務府作為皇家權力機構,他的權力範圍絕對不止於小小的紫禁城。我們所熟知的被英法聯軍燒燬的圓明園、馳名中外的頤和園、享譽海外的盛京皇宮,舉國聞名的避暑山莊等等,這些皇家直接管轄的地界兒,都是內務府的權利範圍。
內務府權力如此之大,其中,腐敗勢力橫生,內務府經濟來源十分之大,可撈的油水可不是一般的豐盛。皇莊收入是他們的收入來源的其中一個。
清朝年間,皇莊廣袤,地大物博,除去普通的田地收入不説,像什麼珍貴的人蔘、珠軒吶,也是數目可觀的。除此之外,户部每年都還會給內務府撥款。户部的撥款中,數目不定,主要是看內務府的開銷多少來定。除了這些正規渠道外,內務府還插手鹽税務、鈔關等等極其重要的國家經濟命脈之中,以此,撈取錢財。
講個小例子從側面來感受下當年內務府的富有。
我們知道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而這六次中有四次都是江寧織造曹寅在接待的,一個小小的內務府下屬可以接待皇帝多達四次,內務府的財力可見一斑。
有北京民謠為證:“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説的是如果哪天皇城根下出現一户暴發户,房子是新蓋的、院子裏新栽了樹苗、牆上掛着現代人的畫,那這户人家肯定是內務府的官吏。
財富如同流水般從內務府手中過,要説內務府絕不染指這筆錢財是不可能的。國家穩定,皇帝能鎮住江山的時候他們還多少有些收斂,但是,在不那麼太平的年月裏,惡奴欺主是時常會發生的事情。根據溥儀的回憶錄記載,小皇帝傅儀在成年後與內務府鬥智鬥勇就成了家常便飯。
據溥儀自己回憶,慈禧太后七十整壽這一年,內務府的花銷不過七十萬兩,但是,到了宣統退位後的民國四年,除去給遺老遺少發放的俸祿之外,內務府的開銷竟高達二百六十四萬兩。這個數字是可怕的,畢竟,當時民國政府撥給清朝王室的優待金是四百萬兩/每年,內務府就佔了一大半!
更令人感到尷尬的是傅儀皇帝結婚時,皇宮裏經濟更為拮据,堂堂一個九五之尊大婚還是抵押寶貝換的錢。惡向膽邊生,內務府這羣人竟然將手伸到了養心殿。他們從最初的吃吃回扣,揩油水直接變成了偷盜,殺人放火,為消滅偷盜的證據,這把火竟然放到了皇帝的寢宮——養心殿。
在如此的情形下,內務府自然不允許別的人摻和這些錢財,於是,他們與民國的內務部狼狽為奸,整了一個文案叫做《古籍、古物及古蹟保存法草案》,很好地為他們保護了這些東西被“外人”拿出宮去。除了這個之外,叫做紹英的內務府大臣又藉着軍隊的名義脅迫皇帝傅儀,説:如果他再允許這些外人進入宮廷胡鬧,或者民國政府要是做出什麼不合乎他們想法的舉動,那麼,可就沒人保護皇帝了。
最終,在生命與財貨之間,溥儀選擇的前者,所以,內務府完勝。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內務府管理所有的太監和宮女。清朝成立敬事房,嚴格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防止出現宦官專權。敬事房也隸屬內務府,所以,太監就和內務府利益攸關,並在之後內務府的沉浮強弱中站在了內務府的一邊。
一言蔽之,一個皇帝從在孃胎裏開始到死後定期領取子孫後代的冥錢,都離不開內務府。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