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進行基於標準的閲讀,其基本內容和流程是,依據國家課程標準,遵循中文母語學習規律,依託知識深度理論確定認知複雜度,借鑑項目式學習、單元學習等設計思路,調動學生先有認知儲備,讓學生依據目標、利用資源、藉助工具,深入到閲讀任務中去,在持續評估中完成深度自主閲讀。
如何制定閲讀目標?
簡而言之,首先,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定位所閲讀內容對應的內容標準,如高中語文課標的“任務羣”。其次,要尊重學情,我們面對的學生先有儲備不同,隨之制定的閲讀目標也就不同。再其次,從文本資源實際出發制定目標,可操作,可管控,可評估。
例如,閲讀單元“我的文學三國”的目標制定過程。首先對應《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並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對應的任務羣是“整本書閲讀”。由此,我們再分解到高二年級的學段目標,“閲讀小説能夠用規範的語言準確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徵,完整清晰地寫出作品的內容概要,準確把握作品內涵,理解作者創作意圖,合理地輸出個人的觀點和發現”。再把學段目標分解到“我的文學三國”閲讀單元,制定三個目標:1.能夠藉助《三國演義》回目梳理經典場景,並能對場景從至少一個特定的角度寫一段鑑賞文字。2.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徵,並且能對主要人物的形象進行合理的評價。3.藉助《三國志》等相關史料,比較小説與史料的差別,從而能夠説明虛構嫁接的意義。
目標制定是一項綜合性任務,涉及諸多因素,如國家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各層類學生需求、課程標準的合理轉換、目標的科學表達、目標達成過程中的評估反饋等,需要綜合考慮,不斷調適,才能制定出適切的閲讀目標。
如何設計閲讀任務?
閲讀任務的設計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任務要承載目標,任務本身就是為了實現目標,二者是引導與承載的關係。第二,儘量自帶動力,讓學生深入其中,進入自己的閲讀節奏,連貫完成。第三,可以是結構不良問題,這並不是指問題本身有什麼缺陷,而是指這個問題或者完成這項任務,沒有明確的結構路徑或解決方案。問題的起始條件可以不充分,解決方案也不明確,任務的真實性更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甚至是引發挑戰動力。另外,解決方案是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第四,儘量用高階任務來撬動。依據韋伯“知識深度”,第一級是回憶與再現,第二級是技能概念,第三級是問題解決和知識應用,第四級是思維遷移與創造。高階任務一般是第三、四級的認知複雜程度,由此設計,然後逆向撬動低級認知活動。
例如,我們做人物傳記類閲讀單元,設計了一個核心任務——“超時空名家大師進校園角色轉換”。比如學生閲讀埃隆·馬斯克的傳記《硅谷鋼鐵俠》,第一個角色“我是主持人”,學生要做的就是通過閲讀概述馬斯克的一生,尤其是他生命歷程中的高光點,主持詞貌似簡單,但語言的濃度會特別大,並且還要引起聽眾的興趣。第二個角色“我是主講人”,此時讀者的身份就轉換為埃隆·馬斯克本人,你要講述人生主要經歷,比如創新史、奮鬥史、“第一性原理”……第三個角色“我是採訪人”,你可以是記者,甚至是一個挺挑剔的聽眾,如果你來提問,你準備提什麼問題?你預設的問題答案是什麼?你估計他會怎麼回答?我們通過三個不同角色的設定,把人物傳記的閲讀轉換成了在真正時空範圍內的個性化呈現過程。
如何指導學生使用閲讀工具?
好工具鋪就人類前行的路,閲讀也是。第一,好的閲讀工具始終助力達成目標。第二,好工具會舉重若輕,它會不斷地發掘閲讀本身和閲讀資源內在的底層邏輯。第三,好工具在使用過程中,能自動糾偏,甚至能夠自我迭代。第四,好工具有較大的使用空間,不同的人用着同樣的工具,但最後都有自身的收穫。第五,好工具會推動閲讀進度當中的關鍵節點。
例如,在中外戲劇名作閲讀中,我們研發了“戲劇衝突”分析工具,把戲劇衝突結構化,分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三種類型,然後再結合作品分析衝突過程,以及最終“勝出方”,最後,綜合各項衝突指標,來理解分析人物特質、情節軌跡、作品主旨。如在《史記》閲讀中,開發出史傳人物分析工具。因為有的傳記篇幅較長,傳主的人生又比較豐富,我們把人物的豐富性分成兩個維度:空間維度,具有多面性;時間維度,具有生長性。整個人物分析工具,就是幫助學生給出不同的時間節點的人物特點,比如讀者一開始可能有一個初步判斷,然後再閲讀,會進入二次判斷,最後再進入基本判斷,整個過程不斷變化,或完善、或加深、或顛覆。
如何指導和評估學生的閲讀?
第一,全程聚焦目標,以有限目標獲得最大效益,反之,如果目標無限,效益就反而有限了。任務由目標而來,然後任務又是被分解的,這樣層層走下來,整個學習過程一定是貫通一致的。第二,教師既要接待那些主動求助的學生,更要關注那些自己覺得學會了的人。其實他並沒有真正學會,這時教師的慧眼就特別重要,可以通過一些小的評估手段,收集真實的信息。第三,建立犯錯文化,對於學習中的“事故多發地”,可以先暴露再援助。什麼是優秀的犯錯文化?就是給學生以安全感,學生錯了之後沒有感覺到出醜,感覺犯錯是正常現象。犯錯文化一旦建立起來之後,學生就會真實地暴露他的問題,教師才會找到適切的干預點。第四,成果可視化,進步看得見。學生的案例是最佳的過程資料,教師心裏要有清晰判斷,隨時遇到的學習案例將用於哪些方面、哪些階段等。例如我們設計了“疫情眾生相”的閲讀任務,由小説閲讀而來,收束在寫作任務上,最後我們輯錄了《疫情眾生相100篇》,全體學生讀後,深有感觸。第五,注意單元閉環。例如“組裝我的《論語》思想盒子”閲讀單元,從目標而來,然後到學生的閲讀手記、理解日誌,接下來學生確定自己的觀點,如何借鑑他人的觀點來建立自己的理解,進入自主閲讀,慢慢搭建成個人的觀點框架,再到對自己觀點的直接闡釋和間接證明,一直到最後的成果展示和評價,這樣形成一個相對閉環的學習過程。可以説是“環環目標,步步過程,處處可視,天天成長”。
如何保證閲讀目標的梯度?
首先,要保證學科邊界清晰,捍衞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閲讀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誤區,如學科本質屬性“失守”的問題。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要完成的“己任”,切忌“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其次,要注意閲讀目標的合理梯度與內在邏輯。例如,有教師將高中課文《再別康橋》的學習目標定位在“詩歌中單一意象的理解”,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在初中閲讀余光中的《鄉愁》時,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呢?由此可以推知,這節高中語文課,是用高中的教材文本實現着初中的學習目標,導致了目標梯度的混亂。這節《再別康橋》的目標應該定位在“詩歌複雜意象的理解分析”才更加合理,諸如“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等,都是關鍵的解讀點。各學段目標梯度要清晰,高學段不要幹低學段的事,低學段也不用超前。
(作者單位:北京市十一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23日第9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