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悟道】
作者:餘國志
我是一位9歲孩子的父親。自上學以來,我的孩子沒有上過任何學科輔導班,成績也非常理想。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堅持自主學習。然而,在此之前,我們家也經歷了由煎熬到理智再到賦能的轉變過程。
煎熬:到底報不報班
有一天,孩子回到家裏對我説,“爸爸,很多同學都在外面報輔導班,我也想報”。此前,我從未想過孩子會提出這個要求。於是我問她,為啥呀?孩子説,報班的同學,好像成績好。我笑着説:“是嗎?要是報班成績就好,那豈不是人人都爭着去報班?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大多數孩子都是被父母逼着去呢?”再説,學校不就是教知識的嗎?如果都報班學知識,那要學校幹嗎呀?對不?爸爸小時候,根本就沒有輔導班,不還是照樣學習嗎?
聽完我的話,孩子似懂非懂。然而,我們家內部還是非常矛盾,心理非常煎熬。一方面,我們擔心孩子真跟不上,怕她在學業上自信心受打擊,另一方面,擔心孩子誤以為我們捨不得投入,不重視她的教育,於是我們認真審視了孩子的“訴求”,我決定親自帶着孩子去試聽幾節輔導班的課。
理智:報班目的是什麼
我帶着孩子“潛”入了兩個輔導班。在試聽過程中,我和孩子邊聽邊記,之後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對比輔導班教學和學校教學的差異。我們發現,輔導班的教學,大多是基於一種速成模式,比如搶進度,抖機靈,教套路,背模板,而全然不追問知識的來龍去脈,就像吃快餐一樣,表面上好像吃飽了,但實質上毫無營養。同時,我們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大多數孩子上輔導班都是去“社交”的,而不是為了學習去的。經過親子試聽,我發現孩子對報輔導班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賦能:學習由外而內
圍繞“到底要不要報班”我們開了一場家庭會議,並達成如下共識:第一,最好的學習是自主學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我們買來輔導書籍,讓孩子自己跟着教材,邊預習,邊練習。第二,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我開始教她一些最基本的學習方法,比如,如何聽課,如何做筆記,如何記憶,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如何複習。第三,最好的學習是在課堂。我們和孩子一起對比學校教學和輔導班教學的差異,並認為學校教師教得足夠好,完全沒有必要去外面報輔導班,省下來的時間,還可以去做很多事情,比如體育運動,發展興趣愛好,親子共讀。
就這樣,在一個幾乎人人“雞娃”的時代,我們硬是和孩子一起,從煎熬中度過,從理智中走來,從賦能中成長,把教育焦慮的大門給關上了。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9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