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家長被迫成為了老師,這種雞飛狗跳的感受,相信很多家長都在這場疫情體驗得淋漓盡致,在對孩子學習的監督中,家長和孩子往往會出現兩敗俱傷,不少家長在網上各種吐槽,看孩子寫作業是件具有殺傷力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會''性命堪憂'',但是,這種殺傷力帶來的傷害不止是針對家長,很多家長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逼迫催促,無形中對孩子也造成了很大傷害。
網上曾有這樣一則尋人信息,刷爆了朋友圈,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熱議,一名高三男孩因為無法忍受母親的嚴苛,選擇了離家出走,生活中的這位母親,可以説是非常盡責,她對孩子的學習非常盡心,並對孩子寄予了厚望,一直希望孩子能夠考取一個好的大學,所以在生活中,她對孩子的要求也未免比較嚴苛,但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卻在給她留下了一條短信後,選擇了離開。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時候也是如此,我們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要求孩子,但是,這種關心與愛護,在孩子眼中可能早就變成了枷鎖,錯誤的陪伴與關愛,不僅對孩子毫無益處,反而會讓孩子受到傷害,就如同一件濕棉襖穿在身上,脱掉會冷,穿在身上的話卻又壓抑難受。
生活中,家長常犯的錯誤
1.
情緒激動
很多家長把對孩子的監督當作了對孩子的陪伴,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
他們會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對孩子的錯誤指責批評,孩子稍有錯誤就會對孩子厲聲責罵,在這樣的陪伴之下,孩子通常會承受着很大心理壓力。
2.
對孩子的過高期望
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着很高期望,在對孩子的照顧中,也可算是嘔心瀝血,學習上,他們盡着自己最大努力去管束教育,他們努力工作讓孩子進好的學校,不惜花費重金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只是希望孩子不要辜負他們的付出,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
家長的這些付出卻在無形中轉換成了孩子的壓力,讓孩子不堪重負。
梁啓超在寫給孩子的信中説道,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家長不要總是強調最後的結果,要讓孩子學着享受學習的過程,我們希望孩子更優秀,這種想法並沒有錯,,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卻要注意正確的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去追求結果。
在對孩子的輔導教育中,家長應該這樣做
1.
與孩子相處時保持心態平和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情緒失控是家長常犯的錯誤,很多家長在對孩子學習的輔導中,常常因為一些簡單小事情緒爆發,面對情緒失控的家長,孩子內心會被緊張和恐懼所籠罩,很難在專心思考,所以,這時候對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孩子會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中。
很多時候,家長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其實對孩子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家長是在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所以,保持平和的態度,可以讓家長與孩子獲得更好的溝通。
2.
不對孩子要求過高
家長的過高要求,通常與孩子承受的壓力互劃等號,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孩子,很容易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當孩子感覺自己達不到家長的要求時,不免會產生很多消極負面的想法,他們不願面對失望的父母,不想繼續承受這些過強的壓力,進而會選擇一些方法進行逃避。
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要用總為孩子制定一些過高要求,讓孩子踏實走好每一步往往更有意義。
3.
看重過程而非結果
在對孩子的陪伴輔導中,家長不要只看重孩子學習的結果,比如練習題的對錯,考試成績的分數等,家長應該把重心放在對孩子的輔導過程中,與孩子討論如何學習思考、怎樣更好地解決問題掌握難點。
我們在陪同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作為家長,不要奢求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只有我們欣然接受了不完美的他們,他們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在孩子茫然無助的時候,我們應該成為孩子信任的港灣,而不是讓孩子避而遠之選擇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