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四百多年才失而復歸 看看燕雲十六州歷史有多滄桑

看歷史資料,經常接觸地名“燕雲十六州”。找詞條查閲這段歷史,看得雲裏霧裏,很是曲折複雜。這塊位於祖國北部的漢民族聚居地,歷史上幾度被異族佔據,直到朱元璋的大明朝開國,才重新回到漢民族統治懷抱,可謂滄桑之極。

歷經四百多年才失而復歸 看看燕雲十六州歷史有多滄桑

史料記載,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部。

具體為: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原屏障。

説起燕雲十六州的歷史,必定要關聯一個叫石敬瑭的歷史人物,此人因為割讓幽雲十六州而臭名昭著。

據記載,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後唐,並滅掉後梁。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時,亦是沙陀人的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

後來唐末帝李從珂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取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藉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

末帝李在珂果真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隨即舉兵叛變。

末帝見狀,馬上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難逃,轉向向契丹朝(後改稱遼國)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不久石敬瑭率軍向後唐都城洛陽進攻,唐末帝李在珂自焚而死,後唐遂亡。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照契丹的要求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歷經四百多年才失而復歸 看看燕雲十六州歷史有多滄桑

契丹得到燕雲十六州,使其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中原漢民族政權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期間,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完全收復這塊失地。從歷史記載看,尤其是北宋政權為此受到持續長達二百年的國防威脅。

燕雲十六州作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在此前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少數民族無休無止的殺伐爭戰中,沿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始終是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抗擊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天然屏障。幽雲十六州恰好就處在這條重要的軍事防禦線上。

其中幽、薊等十二州位於河北北部,雲、應、寰、朔四州位於山西北部,幽州和雲州後來成為遼國的南京和西京,因為幽州在遼代又叫燕京,所以後人也把它們稱作燕雲十六州。長城要隘山海關、喜峯口、古北口、雁門關都在這一帶。

古人征戰主要依賴騎兵和戰馬。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而這兩個出馬地方,在北宋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這也是宋代弱徵的主要因素。

幽雲十六州一失,北部邊防從此幾乎無險可守,直接導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兵馬的鐵蹄下,胡人鐵騎縱橫馳奔於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正因為如此,割讓幽雲十六州,成為影響中國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的一個大事件。此後四百餘年中,收復幽雲十六州成為每一個漢人王朝夢寐以求的目標。

併入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不只是遼朝的經濟最發達地區,而且也是遼朝“漢人”問題最為突出的地方。

燕雲漢人在遼、金王朝統治中國北方的歷史上,都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對待他們的態度上,遼、宋、金三個王朝卻都採取了既拉攏又排斥的作法。

遼朝用科舉、任官和婚姻來使漢人忠於自己,但是又不信任大多數“非我族類”的燕雲漢人,而將其置於社會的底層;宋朝出於對“胡化”漢人的歧視,指其為“番”、“虜”;金朝則在重用部分遼朝漢臣的同時,在政治上將幽雲漢人列於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後,排斥於統治階層之外。

另一方面,遼朝中後期的燕雲漢人雖然在民族認同上日顯孤立,但對三個王朝各自的發展進程以及中國北方政治格局的形成,都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宋朝之前的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柴榮因病重班師,不久病逝,使這次征討功虧一簣。

北宋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

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結果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

歷經四百多年才失而復歸 看看燕雲十六州歷史有多滄桑

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無奈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真的於1123年把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還宋。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又佔領燕京一帶。第二年金兀朮大舉南下,幾乎佔據了中原全部地區,北宋宣告滅亡。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1123年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滅遼,1127年滅北宋,1153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再擴建燕京為金中都,定為首都。1213年,燕雲十六州又被蒙古帝國佔領。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攻克金中都,並改名為燕京。元朝滅掉南宋,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燕京為中都,定為陪都。1267年忽必烈遷都中都,又將中都改名為大都。

燕雲十六州在非漢族的統治者割據455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新回到漢人勢力範圍。

1644年清軍入關,清世祖順治皇帝定都北京,燕雲十六州再次由滿族經略,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38 字。

轉載請註明: 歷經四百多年才失而復歸 看看燕雲十六州歷史有多滄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