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統治時期,是指當時的漢高祖為了鎮壓韓王信叛亂,孤軍深入之後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的歷史事件。對於西漢當時的統治者來説,白登之圍既是一次軍事危機,也是威脅西漢統治的政治危機。

如果漢高祖劉邦沒有在白登之圍中脱困,而是被匈奴俘獲,那麼對剛建立的西漢王朝來説將是一次滅頂之災。不僅會導致西漢朝野震亂,而且西漢王朝的江山可能也會易主。

但歷史從來都不允許假設,漢高祖劉邦被圍白登山好的七天七夜之後,在情勢危急的前提下謀士採用陳平計策,冒險向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求救,冒頓單于出兵解圍之後方才得以脱險。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在 “白登之圍 ” 事件之後,漢高祖劉邦認識到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如果單從武力方面去解決問題略顯粗暴,尤其是在面對少數民族政權所建立的國家時,應該採取相對緩和的政治手段與其交往,在此之後漢高祖劉邦不斷採取“和親”政策,這對維護當時西漢王朝的邊境安寧做出了重要貢獻。

匈奴是我國一支比較古老的北方少數民族,由於他們“居無定所”以遊牧為生,所以在這種由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所造就的背景牆下,匈奴政權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就不得不“逐水草”而四處遊蕩。

在這個過程中就會不斷對匈奴政權以外的其他政權造成不小的騷擾。由於匈奴人生性比較強悍,所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一般都以武力進行解決,這對於已經高度文明化的西漢王朝來説,不僅不堪其擾而且還要不斷與其發生戰爭。而漢高祖劉邦所經歷的白登之圍”,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大環境下發生的。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一、白登之圍拉開漢匈百年戰爭序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白登之圍” 是漢朝與匈奴三百年戰爭的導火索。而從客觀的歷史角度來講,其實也是當時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出現矛盾的關鍵點。事實上匈奴政權侵擾漢族人聚居地的歷史還要往前推,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外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匈奴。

在秦始皇大一統時代曾經與匈奴發生過多次戰爭,最終將匈奴打敗並將其驅逐至秦朝過境之外。為了能夠預防匈奴人反覆侵擾,秦始皇派人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事實上秦朝被漢朝取代之後,從西漢王朝開始與匈奴的矛盾或者戰爭一直延續了三百多年。直到漢武大帝劉徹派遣衞青、霍去病主動攻打匈奴,才最終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之爭。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西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涉及的面比較廣泛,匈奴政權為了生存或者本民族的利益考慮,不斷在西漢王朝的邊疆地區發生爭端甚至戰爭。這對西漢王朝的邊疆安危、國家政權都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尤其是生活在西漢邊疆地區的老百姓,為了能夠躲避匈奴人的屠害不斷由邊疆遷往內地,這就很容易導致西漢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尤其是在邊疆地區人煙稀少的時候,匈奴人甚至直接將此地劃入匈奴統治範圍。這種做法無論在歷朝歷代都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尤其是在漢高祖劉邦時期發生的“白登之圍”,更説明匈奴人根本就沒把西漢統治者放在眼裏,如果再往深層次去看會發現,匈奴人其實覬覦的是西漢的疆土。但是在白登之圍事件之後,漢高祖劉邦及時改變了對外交往政策,由武力對抗改成了“和親”。

這個政策當時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西漢王朝在剛開始建立的時候,無論國力經濟、還是軍力等綜合力量方面,其實都與當時的匈奴政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為了保證西漢王朝統治的前提下,才不得不與匈奴“和親”藉此來換西漢的安寧。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二、漢匈百年戰爭的原因

如果從直接原因來看,“白登之圍”就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據史料記載劉邦為討伐韓王信御駕親征,但由於過於輕敵冒進被匈奴人圍困於白登山。其實韓王信在叛漢之後已經投降了匈奴政權,此時有匈奴人的幫助實力大增,而漢軍發動攻擊後由於匈奴人無法抵禦,所以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匈奴人處於劣勢。

漢軍在這種情勢之下開始變得貪官冒進,沒想到匈奴前期退撤是早有預謀,這才將漢高祖劉邦圍困在白登山內並欲除之而後快,這樣匈奴人就可以直搗黃龍並控制西漢政權。

其實,關於白登之圍《史記》、《漢書》等史書也都有記載,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確實曾勸説過冒頓,“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但使冒頓單于下定決心解救劉邦的原因並不僅限於此,白登之圍時冒頓與韓王信和趙王約定會師,但這個兩股勢力的大軍卻並沒有如約而至。於是冒頓懷疑二者與漢軍有串聯,因此才下令將包圍圈打開一角讓劉邦突圍得以逃生。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實際上漢朝初年的“白登之圍” 除了具有偶然性之外還具有必然性。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圍七天七夜,而漢軍居然出現了“內外不得相救”的局面。這樣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漢朝軍隊軍事行動上的失誤。

雖然最後白登之圍的解救之計並沒有光彩,但卻讓漢高祖劉邦得以脱險。至此之後雖然漢匈戰爭不斷,但主要的外交手段還是“和親”,通過這個政策可以讓西漢王朝得到暫時的安寧,並可以在這段安寧的日子裏不斷髮展國力。這其實也為後來漢武帝劉徹征討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三、漢匈百年戰爭影響

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劉邦深刻意識到,在於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中,不能僅依靠我們戰爭同時還要使用一些比較緩和的政策。漢臣劉敬提出的“和親”政策被劉邦採納,於是漢朝與匈奴開啓了“和親”的新篇章。所謂“和親”政策並不僅僅是匈奴人迎娶漢朝公主這麼簡單,其中還包括匈奴每年向西漢王朝朝貢布匹、酒食等物資。

在此之後雖然匈奴與漢朝依然會發生一些小規模戰爭,但從總體角度來看“和親”政策,對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發展都非常有利。同時也為漢朝攻打匈奴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歷史時間。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漢朝還將“和親”政策應用於除匈奴之外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朝處理與少數民族政權關係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鑑。然而,匈奴的勢力一直都讓漢朝特別忌憚,所以在“和親”政策影響下,漢朝不斷髮展至漢武帝時期,才與匈奴主動開戰並最終將匈奴人打敗。

四、結語

從西漢初年與匈奴人的外交關係的政策上來看,從最開始的武力攻打,到戰爭結束之後的“和親”政策,這種兩國交往政策的改變,其實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由於漢朝初年剛經歷過秦末之亂,所以剛剛建立的漢朝其實國力並不雄厚。

在這種前提下漢朝在對匈奴的時候,通過不斷調整交往政策來實現漢朝發展利益最大化,這不僅對當時的西漢發展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漢武帝時期攻打匈奴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白登之圍開始漢朝與匈奴經歷了近300年的戰爭,雖然最後以漢朝取勝並實現疆土擴大化為結果,但從客觀角度來講其實也是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契機。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參考文獻

1.李開元 《白登之圍》

2.司馬不牛《白登之圍,漢匈百年戰爭序幕》

3.王進先《從史料文獻記載看白登之圍與漢匈政策的轉變》

4.楊燕《“白登之圍”與漢匈合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08 字。

轉載請註明: 從白登之圍入手——淺析漢匈百年關係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