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徐衞林曾為高考不如意鬱悶一年多:人生是場馬拉松,要有韌性地跑
【編者按】
去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衞林,回顧他成長和求學之路時説:“我小時候放牛就不是放的最好的,上小學也不是班上學習最好的,初中也不是班上最好的,高中也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我發現,到最後,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你要有韌性地跑。”
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人數為457萬,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076萬,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193萬。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很多次的考試和選擇,即便結果現在不如意,也要學會坦然面對。長江日報現摘錄徐衞林院士去年12月2日與武漢紡織大學學生交流時的分享,希望對青年朋友們有所幫助。
我是家裏的老小。我十一二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窮,上學天天帶鹹菜,一個星期回去洗一次澡,有時中午跑回家吃一頓飯,要走七八公里的路。
讀初一時,學費是20塊錢。家人為給我湊學費,就去賣綠豆。那時候綠豆5毛錢一斤,一籮筐有40斤,姐姐就挑着籮筐去很遠的地方賣。綠豆很重,把籮筐都擠癟了。
那個年代,中考成績好的都會優先上中專。我自己也想考個師範類的中專,早點畢業工作,以減輕家裏負擔。
但我沒能考上中專,只好去讀省重點高中。如果當年我上了中專,可能就沒有今天了。這也算是“壞事”變“好事”。
高中考大學,我又沒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我被武漢紡織工學院(武漢紡織大學前身)錄取了,當時很鬱悶,“紡織不是黃道婆乾的事嘛”。
我們老家有一家牀單廠,我當時覺得學紡織畢業如果進了牀單廠,我的人生就完了。
那個年代高中不能復讀,家裏窮也不可能讓我去復讀。大學當時也不能轉專業,即使能轉專業也還是紡織那幾個專業。
到大學後,我鬱悶了有一年多。但人不能總是鬱悶啊!大學那四年讓我學會了冷靜。我在冷靜、糾結、鬱悶中找到了一條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衞林。(長江日報記者任勇攝於2021年12月)
當我知道本科畢業可考研究生後,就決定一門心思考研。為了準備研究生考試,我給中國紡織大學(東華大學前身)的老師寫過信,也給天津紡織工學院(天津工業大學前身)的老師寫過信。兩所學校的老師都給我回了信,鼓勵我好好學。
為了考上研究生,我把高中沒用完的爆發力全部用了出來。最後我擔心自己考不上這兩所學校,就報了西北紡織工學院(西安工程大學前身)。
原以為西北紡織工學院只是一所普通學校,誰知我無意中考到了姚穆先生的門下。他可是紡織材料領域裏最權威的人。師從姚穆先生後,我才找到了歸屬。
我是學紡織的,表面上看學的是紡紗,但姚穆先生要我做儀器,用儀器觀察羊毛扭開后里面的微觀結構。為了做儀器,我自學了模擬電路、電子電路等知識。
碩士研究生正常的學制是三年,我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學業,提前一年畢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又跟着姚穆老師繼續讀博。讀博期間,我的專業方向是光學,就是研究光在紡織品表面的反射、折射、透射。
兩年半時間,我就進行了博士論文答辯。博士畢業後,我前往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師從著名的中國高分子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僖教授。徐僖教授的理念是用物理的手段解決化學問題。這又拓寬了我的科研領域。
回顧求學之路,從碩士到博士,再到從事博士後研究,我學到的是紡織領域裏的交叉知識。我瞭解儀器又瞭解光學,以及高分子材料,知識面比較寬,這對我之後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幫助。
我常説,我小時候放牛就不是放的最好的,上小學也不是班上學習最好的,初中也不是班上最好的,高中也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我發現,到最後,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你要有韌性地跑。這個韌性非常重要,一定要堅持住。
2000年,我在香港理工大學做完訪問學者,可以選擇的工作機會有很多,可以選擇的高校也很多,但我主動回到了母校武漢紡織工學院。
當我決定來武漢紡織工學院工作後,很多人都問我,你怎麼到這麼個小學校去?和其他學校相比,當時的武漢紡織工學院太小了。
當時,學校科研很差,也沒什麼項目。但正因為學校平台小,它對人才就十分渴望,會為你的發展搭建重要平台。
我到武漢紡織工學院工作後,學校為我成立了一個研究所,提供設備和場地空間,並把很多好的資源投入到我們團隊中。這讓我們的團隊進步非常快。
我從香港理工大學做完訪問學者時職稱是副教授。來到武漢紡織工學院後,學校要我申報正高級的教授職稱。因為工作年限不夠,我根本沒想過我能去報教授職稱,但學校鼓勵我去申報。申報一次,我就評上了教授職稱。所以我一直説,學校的舞台雖小,但你的發展空間很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衞林。(長江日報記者任勇攝於2021年12月)
從武漢紡織工學院到武漢科技學院再到武漢紡織大學,這些年學校變化很大,我們現在有了省部級、國家重點項目,整個學校的學術氛圍變得也濃厚了。
我的導師姚穆院士常常説:“小步快走,步步走穩。”人生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機遇也很重要。我考研究生就是一個機遇,為了抓住這個機遇,我把我畢生的爆發力都用了出來;之後,我成了名師的學生。後來讀博士、做博士後、回到武漢紡織工學院工作,都是機遇。但機遇一定是給有準備的人,一定要把自己先做紮實。不要總是發牢騷,覺得機遇總是垂青別人不幫助自己。
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後,我買了一張飛往西安的機票,去看望姚穆院士。求學期間,姚穆先生教會了我“韌”“仁”“忍”。我非常感謝我的導師,在他身上,我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韌”,就是做事一定要有韌性。“仁”,是對人對事要有仁愛之心,懂得包容別人。
我們都是平常人,很容易雙重標準。對別人一個標準,對自己是另一個標準,所以我們要經常換位思考。比如説和企業合作,現在有些老師剛和企業接觸,一上來就談錢。你要先能夠幫別人做事啊,不然人家怎麼願意相信你?
我過去和企業合作,很少會和企業談經費,都是企業找過來,我説先做吧,做完了事,我們再來談。
如果你做的事情達到了企業的要求,後面自然會有經費和其他的一些榮譽。有時候賬不要算得太細。
我的另一位導師徐僖先生常説:“吃小虧佔大便宜,佔小便宜吃大虧。越是吃小虧的人,後面吃多了,大機會就來了。”
我總在跟我身邊的人講,要吃得起小虧,不要斤斤計較。很多做學術的人,大事他不計較,小事卻算得很細。比如工資少一塊錢,他算得都很準,其實這些都要模糊處理。
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學會“仁”還有學會“忍”。比如,大家現在都很難抵擋住手機的誘惑,上課時經常會看到學生坐在下面玩手機。手機浪費了我們很多時間。所以我們要忍得住,要忍得住外界的干擾,要把自己的一些不良東西壓制下去,讓自己平靜下來,這樣才能夠真正去做一件事。
忍得住要有定力。每個人的成功自然有很多原因,但一定和他長期的努力付出、低調為人分不開。
清華大學校歌中有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意思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無問西東。
我想把這句話送給青年朋友們,面對挫折、不如意時,不如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口述|徐衞林 整理|張維納 朗讀|餘昊
海報統籌|馬夢婭 文案|吳蘭昕 設計|王語哲
【編輯:汪宇瑾】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