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中考改革不能止於分值提高

體育中考改革不能止於分值提高

    人民視覺供圖

    近年來,中小學學生羣體中“小眼鏡”“小胖墩”越來越多,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客觀來看,學生近視率攀升、體質體能下降等現象,除了與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有關,和室外運動少、體育鍛煉不足,也有很大關係。

    毋庸置疑,當前青少年學生運動鍛鍊較少,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中考、高考的競爭性壓力所致,這種壓力的溢出效應,表現之一就是一些初高中的體育課被擠佔壓縮,“體育老師又生病了”這一網絡段子,正是現實寫照。為解決這一問題,教育部體衞藝司相關負責人在去年年底教育部的發佈會上介紹,到目前為止,全國各地都已經普遍推進了體育中考,儘管中考體育的分值差別還是比較大,但是已經實現了全覆蓋。從2021年起,絕大多數省份體育中考分值都會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會比較大。

    應該説,提高體育中考分值,針對性較強,必然會對體育教學產生促進作用。不過,由此引發的體育應試化傾向,也已開始顯山露水,《半月談》2020年2月曾刊文指出:隨着全國各地對中考體育越來越重視,體育成績佔比加大,越來越多的家長為避免孩子被體育“拖後腿”,在考前為孩子集中補課,體育應試化和功利化問題初露端倪。

    應試化之外,體育中考測試項目的形式主義傾向,同樣應引起高度重視。筆者認為,各地在體育中考改革過程中,能否有效解決應試化和形式主義問題,關係到改革能否真正成功。

    關於應試化問題。體育中考改革,提高分值固然重要,但是,決不能止於分值提高。

    可以説,基於中考賦分的客觀現實,完全避免學校體育教學的應試化傾向,是不可能的。相反,政策制定者應該本着務實態度,優化測評體系,合理利用反撥效應,致力於實現正向引導,促使學校體育教學回歸課程設置初衷。譬如,在體育中考改革過程中,把現場測試和過程性評價更為有機結合,逐步提高過程性評價分值,並且向下貫穿至小升初過程之中。目前的小升初基本是按學區直升,沒有任何測試測評,筆者認為,在直升這一大前提下,可以適當結合小學生身體特點,合理設置體育測評項目,開展小升初體能體質專項測評。當然,測評成績不能和小升初掛鈎,但是可以按一定權重納入體育中考成績之中。雖然這也屬於應試引導,但是在小升初階段的適當應用,促進學校、家庭從小重視孩子鍛鍊身體,會產生積極作用。

    甚至,針對高中生體質水平下滑嚴重這一問題,高考也可以考慮設置體育測評。筆者建議,高考的體育測評主要是體能測試,測試項目就一箇中長跑,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測試結果不賦分,按照優秀、合格、不合格劃分等次(身體不適宜者可用其它項目替代),合格等次是高校錄取的基本條件,這樣對於提升高中生體質水平,必會產生有效促進作用。

    最近幾年,對於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不僅基礎教育階段愈發重視,一些高校也採取和畢業掛鈎等方式,促使學生強化體育鍛煉。譬如清華大學規定自2017級本科新生開始,游泳與學業綁定,游泳不過關不能畢業;雲南大學2021年6月發佈校規,體測成績不合格拿不到畢業證,一時引發社會熱議。清華大學和雲南大學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方法,實際上也是運用了應試的手段,對此,雲大體育學院院長王宗平的觀點是:善意的強制。

    關於形式主義問題。從培養運動興趣、養成運動習慣、增強體質體能的角度,分析現在的體育中考,會發現其中存在一些價值不高、意義不大的測試項目,譬如立定跳遠,現行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規定其為初高中體質測試項目。筆者就此諮詢了一些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立定跳遠對於提升學生體質體能意義不大,作為測試項目,最大優點是測試條件簡單,場地容易實現。而且,作為傳統田徑項目,立定跳遠1912年就被踢出奧運會,早已不是國際大賽項目,從培養選拔運動員角度來看毫無價值;而從養成終身運動興趣角度來看,也沒有幾個學生畢業後會把立定跳遠作為終身運動項目,因其不僅枯燥無味,而且強身健體效果遠遠不如跑步更有價值。

    類似項目,還有排球對牆墊球。墊球技術是排球運動者的必備技能,可是,對初中生測試這一單項技術,就鍛鍊身體而言,效果一般。而且,排球又是一項對身高有較高要求的運動項目,大多數學生並不具備專業運動所需要的身高稟賦,從未來職業發展的角度看,練習墊球自然也沒有多大意義。再者,如果作為終身運動項目,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更容易組團組隊,呼朋喚友打比賽,排球不行。其它諸如擲實心球、推鉛球等測評項目,除了容易組織測評,其它方面同樣意義不大。

    筆者認為,體育中考測試項目和現實脱節的問題,必須加以改進。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選拔專業運動員,而是助力學生成長髮育、增強體質體能、養成運動習慣,除此之外,再讓學生找到一兩項感興趣的運動項目,且能長期堅持終身受益,則善莫大焉。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學層面,需將課堂體育教學和社團興趣學習相結合,課堂教學側重普遍性,一般性技能、知識的教育訓練;社團學習側重個性化,發現並培養學生感興趣的、適於終身鍛鍊且步入社會後實操性強的運動項目。考試層面,像上文提及的雲南大學,其體育考試成績構成是:50%運動技能+40%體質測試+10%平時成績,筆者認為,中小學階段和大學有所不同,應該秉持體能優先、兼顧技能的原則,以提升學生體質水平為主要目的,合理設計測試項目,讓中小學生必須日復一日地持續鍛鍊,才能保持穩定的體能水準以通過考試測評,從而儘量避免短期應試化鍛鍊的問題。

    總而言之,體育中考改革必須平衡好教學和測評的關係,切實解決當下存在的一些形式主義測試內容,刪繁就簡,有的放矢,既着眼當前,又放眼長遠,真正實現學、考、用有效貫通,最大程度地發揮測評的正向引導作用。

    (作者為教育研究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0 字。

轉載請註明: 體育中考改革不能止於分值提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