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談論起中國革命史,北伐名將張發奎會是一個被屢屢提到的名字。
究其原因,新中國1955授軍銜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中,有半數以上出自他的麾下。
其中包括葉劍英、賀龍、徐向前、陳毅、林彪、張雲逸、許光達、粟裕、徐海東、譚政、羅瑞卿。
張發奎一生頗富傳奇色彩。
他是粵北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清化鄉矮嶺村人,11歲在縣立高等小學堂就讀,才讀了兩年不到,因與一姓李同學外出游泳,李同學不慎溺死,他心生恐懼,棄學不讀,連夜出走廣州。
到了廣州,他先是到染坊當小學徒,後投身行伍,本意是當兵吃糧,混口飯吃。但時間一長,竟對帶兵打仗產生了濃厚興趣,遂報考入廣東陸軍小學,順利通過。
廣東陸軍小學畢業,又以優異成績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而後,又升入了武昌陸軍第二軍官預備學校。
學成歸粵,在粵軍擔任排長,參加了第二次反袁之役。
他在戰鬥中捨生忘死,勇冠三軍。
戰鬥之初,武器有限,張發奎所帶領的全排戰士都是以棍代槍,衝鋒陷陣。
張發奎身材短小精悍,個頭還不到一米六,但敢玩命,衝入敵羣中,勢如瘋虎,用棍子掃跌兩名敵人,奪獲新式步槍兩枝。
戰後,因為表現優異,晉升上尉副官。
張發奎在廣東陸軍小學畢業就讀時,就加入了同盟會,極其推崇和敬仰孫中山。
在軍中脱穎而出後,他一度擔任了孫中山侍衞。
當然,讓張發奎大放異彩的,還是兩次東征。
第一次東征,剛剛擔任了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任特遣團團長,而張發奎是蔣介石手下的營長。
張發奎率部攻打人數為自己十倍的陳炯明,反敗為勝,把蔣介石從困境中救了下來。
當時,背蔣介石脱險的就是後來的開國大將陳賡。
第二次東征,張發奎是獨立團團長,在熱湯戰役中也同樣以少勝多。
張發奎畢生功業的起點是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中,張發奎擔任十二師師長,率部挺進湖南,連克醴陵、平江,迫吳佩孚部退守汀泗橋。
實際上,北伐戰爭中,打得最艱難、最激烈的就是汀泗橋之戰和接下來的賀勝橋之戰。這個,連中學歷史課本都特別提到了。
汀泗橋之戰中,張發奎親率三十五團及葉挺獨立團實施正面衝鋒,大砍大殺,鮮血橫飛,使得素有“戰神”之譽的“玉帥”吳子玉吳佩孚睹之心驚,一敗再敗,最終棄走武昌。
戰後,張發奎晉升第四軍軍長,獲武漢粵僑聯歡會贈“鐵軍”盾牌一塊。
吳佩孚率殘部糾合到張學良的奉軍,伺窺武漢。
張發奎再奮神威,率四軍、十一軍出師河南,與張學良主力25萬人展開殊死決戰,雙方你來我往,反覆拉鋸,好不激烈。
但終究是“鐵軍”勇力更勝一籌,一番惡戰過後,大獲全勝,盡據中原要地。
北伐軍班師回到武昌,張發奎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
1927年4月,“寧漢分裂”,蔣介石不服從武漢國民政府,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
張發奎只是一個軍事人物,不是政治人物,他認為這是蔣介石在鬧分裂,是反骨仔,於是公開反蔣,擁護汪精衞的武漢國民政府,口口聲聲稱要帶着自己的部隊討伐蔣介石。
這是張發奎和蔣介石交惡的開始。
不過,沒過多久,“寧漢合流”,國民政府又重歸於一了,張發奎只能重新成為了蔣介石的手下。
但張發奎反蔣之心已萌,他在等待時機。
1929年,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反對蔣介石,蔣介石笑嘻嘻地派張發奎前往鎮壓。
蔣介石的本意,是想讓他們鶴蚌相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但張發奎早有盤算,他一入桂境,就和桂系軍閥搭上了線,反戈一擊,共討蔣介石。
此時的蔣介石勢力已張,很把這股反蔣勢力打敗。
改年,即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聯合桂系反對蔣介石。
張發奎踴躍報名,參與其中,再次反對蔣介石。
這次,蔣介石很險,卻在險中得到了張學良的鼎力相助,從而奠定了勝局。
張發奎的第四軍僅剩兩團,元氣大傷。
張發奎拔劍四顧心茫然,僅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廣西省政府委員。
對於這兩次軍閥混戰,張發奎自認為已經把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馮玉祥等人的本質看得透透的了。
晚年寓居香港的張發奎寫有《張發奎口述史》,他對這些人的評價分別是:“蔣先生派人擔任不同的職務猶如在麻將台上換位子,就這幾個人輪換着這些職位。”
對於李宗仁,他説“他的軍事才幹很普通,做事欠缺毅力,作繭自縛,猶如風中之燭。”
閻錫山在他眼中的地位並不高,他説:“閻錫山以及大多數北方武人都很狡黠也很圓滑。”
至於馮玉祥,他是很不屑的,他説“基督將軍(馮玉祥)身材魁梧,練兵有方,但膽子極小”他還舉了一個例,即在敵人的一次空襲中,馮玉祥竟然魂飛魄散,奪門而出,慌不擇路,跌落稻田中,狼狽至極。
比較讓張發奎欣賞的是白崇禧,他説:“他有軍事天才,足智多謀,但非常陰險,不坦率,遮遮掩掩的。”
張發奎雖然沒有太多的政治頭腦,但卻深明民族大義。
1939年汪精衞投日後,張發奎立即動員在粵北的黨政軍要人簽署通電,譴責汪氏叛國投敵,發誓從此與汪劃清界限,恩斷義絕。
張發奎原本是看不起蔣介石的,而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説“民族大義重於私人恩怨”,主動向蔣介石請戰。
在抗日戰爭期間,張發奎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崑崙關戰役、粵北戰役、桂柳會戰等戰役,獲授“青天白日勳章”(149號)、首批“抗戰勝利勳章”、美國“總統自由勳章”等獎章。
對於抗戰的勝利,張發奎有很清楚的認識,他説:“我參加了淞滬、武漢、桂柳會戰。可以説,在戰略上這三次會戰都是成功的,我們以空間換取了時間;但在戰術上,我們失敗了。講句真話,我們從未取得一次勝利,只是延宕了敵人的前進,還多次重創敵軍。”
內戰爆發後,張發奎雖然一度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但他無心於此,辭職潛往香港定居。
晚年的張發奎曾感慨過,説自己當年如果追隨了毛主席,地位當與朱老總同;如果追隨了蔣介石,那就沒何應欽什麼事了。偏偏自己是個睜眼瞎,早期追隨了汪精衞。
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病逝於香港,終年85歲。
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元帥發電進行了悼念。
遙想當年,“寧漢合流”後,聯手瘋狂清共。張發奎並不以為然,明着暗着接納郭沫若、張雲逸、葉劍英等一批共產黨員。南昌起義後,他也無意去追擊葉挺、賀龍等人。
不得不説,張發奎是條真性情的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