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戰爭,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應該都是這樣一幅畫面。兩軍主將在陣前站立,後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精鋭士卒,隨着主將的一聲令下,雙方士卒爭先恐後地衝向對方。如果您腦海中的古代戰爭場面真是這樣,那筆者想説,您應該是被現代的大量古裝影視劇所“洗腦”了。
原因是,古代戰爭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大號的“打羣架”模式,而是非常注重車弓步盾協調作戰,和統一指揮的大型軍事行動。而且,要提到古代戰爭,就不得不提到我們今天的主角——陣。所謂“陣”,就是指軍陣和陣圖兩種。
軍陣是指主將根據戰場的形勢和地形來搭配全軍的作戰排列,比如“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等。而陣圖則是主將根據戰前的情報以及現場的具體情況,所繪製的軍隊作戰排列圖。其中最為出名的陣圖莫過於三國時期的八陣圖,以及隋唐時期的龍門圖(陣)。
北宋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以非大一統形式自詡正統王朝且被歷史承認的朝代。
提起北宋,我們能想到的也是最被人所津津樂道的戰事,應該莫過於北宋初年的高梁河之戰,與北宋末年的開封保衞戰(靖康之變)。誠然,北宋在初期倒也確實算得上一個軍事強國,因為他繼承了五代第一明主,周世宗柴榮的大部分軍事實力。但北宋也因為重文抑武的基礎國策,而在後來的發展中變得越來越弱。
提起北宋悽慘的對外征戰勝率,我們能想到的理由往往是軍隊主將不給力,軍中士卒不給力,亦或者朝堂上的宰相皇帝不給力等。
但今天筆者想要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那就是北宋在對外及對內戰爭中,之所以屢戰屢敗,並不是因為將軍和士兵的無能,而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奇葩東西的存在。
史料《唐李問對》中,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和“軍神”李靖的這樣一番對話:
臣嘗教士,分為三等。必先結伍法,伍法即成,授之軍校,此一等也。軍校之法,以一為十,以十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將,裨將乃總諸校之隊聚為陳圖,此一等也。
通過上文的這段對話我們可以輕鬆得知,作為軍中主將,懂軍陣,懂練兵,懂陣圖是基本素養。可能有朋友會好奇,筆者為什麼要平白無故地提到這個呢?您其實不用着急,可以接着往下看。
北宋開國皇帝為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但因為後來一直擔任柴榮的貼身護衞,所以真正領兵出征獨當一方的機會並不多,因而趙匡胤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後方讀兵書來提高自己的軍事素養。後來北宋開國因為經常要對外作戰,所以趙匡胤不得不大量放權給其他武將。但是,趙匡胤骨子裏又非常自信,所以他便自己給自己封了個大宋王朝參謀長一職(玩笑話)。
有了這個職銜,趙匡胤便經常給前線武將發秘籍,而這密秘籍就是標題中提到的奇葩物品——陣圖。這裏筆者並不是説陣圖沒用,而是想説,陣圖在趙匡胤手上確實沒什麼用,亦或者説,在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及其他後世皇帝身上都沒有什麼用。
原因在於,軍隊陣圖通常是前線主將,結合戰前情報和戰場形勢及地理所繪製出來的。而趙匡胤作為皇帝,根本不可能親自前往戰場勘察雙方形勢及地理,所以他往往只能根據戰前情報,以及探子所繪製的地圖來自己“閉門造車”。當然,在北宋初期這點確實看不出來什麼問題,因為北宋初年並沒有什麼強大的敵人,憑藉當時北宋的戰力,哪怕沒有陣圖也能輕鬆取勝。
而且趙匡胤也不會強迫前線將領必須使用自己的陣圖,只要勝了,他也可以不在乎這點。但問題在於,趙匡胤這麼能幹這麼有本事的皇帝並不多。而且除了他之後,北宋的其他皇帝也愛這麼幹,而且還樂此不疲,這裏以宋太宗趙光義為主。
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本身就來路不正,而且還有“斧聲燭影”這樣的東西存在,所以趙光義對於武將的壓制非常嚴重。趙光義與哥哥趙匡胤一樣,每逢軍中主將出徵,都會親自授予他們陣圖,並且暗示必須通過陣圖來作戰。
但問題在於,趙光義本身就很少上戰場,而且對於兩軍作戰也根本不在行(這點從高梁河之戰的結局就能看出來)。所以軍中主將往往對於趙光義授予的陣圖非常無奈,可如果不按照陣圖來,勝了還好説,一旦敗了,那結局必然是死路一條。
但也正因如此,北宋自趙光義開始,軍中主將每次出征時,都會牢牢地帶着由皇帝或樞密院所繪製的陣圖,並且很少不按照陣圖來作戰。因為按照陣圖作戰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太大的責任,所以長此以往,北宋武將都已經習慣了出征時帶着陣圖,也習慣了通過陣圖來為自己留後路和找藉口(將領作戰不能自主,而且還長城留有後路,這又怎能不敗?)。
最後,北宋屢戰屢敗的真實原因,其實確實是不怪那些可憐的士兵和無奈的將軍,只怪北宋自趙匡胤開始,就有給出徵的軍中主將發放陣圖這個奇葩物品的習慣。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平戎萬全陣考》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