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後怒氣衝衝回到後宮,嘴裏不停地説:“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趕忙過來問:“是什麼人惹陛下發這麼大的火?”
“還不是那個魏徵,每次在朝堂上,他都敢當面頂撞我。”唐太宗怒氣未消。
長孫皇后有些吃驚,她知道魏徵一向忠心耿耿、直諫敢言,為了大唐江山敢於冒犯天顏,不惜得罪太宗。
第2天,長孫皇后穿上朝服,來到大殿朝拜太宗,令太宗很吃驚。按照唐制,皇后只有在冊封、大祭等儀式才穿朝服。
這時長孫皇后下拜道:
“恭喜陛下!我聽説君主英名,臣子才正直,如果魏徵敢於直言進諫,可知是陛下英名之故,妾身怎敢不祝賀你呢?”
一席話説得太宗餘怒全消、心中釋然。
長孫皇后對政事概不與聞,但每逢太宗頭腦不清時、出現偏差時,她都會主動出面引導。
有人説長孫皇后是一位很有見識的政治家。
還有一次,唐太宗愛女長樂公主出嫁,太宗違反舊制,下令將愛女嫁妝加倍,後在魏徵的竭力規勸之下,唐太宗才放棄了這個決定。
事後,對子女嚴格要求的長孫皇后,特意賞賜給魏徵錢400緡,絹400萬匹,並對魏徵説:
“我看到了你的正直忠誠,故以此賞你,希望你一如既往輔佐天子。”
太子承乾入主東宮,長孫皇后多次警告他要崇尚節儉。一次,太子乳母在長孫皇后面前抱怨東宮用度器物少,希望能增加一些,長孫皇后生氣斥責:
“作為太子,更應擔心的是德不立、名不揚,哪能光想着缺少東西呢?”
長孫皇后雖然對自己嚴格要求,但作為後宮之主,她御下平和,對妃嬪們寬厚仁慈,從不無故生冤,妃嬪們生了病,她都親自探視,用自己藥膳資助。
因此,宮中上下對長孫皇后讚譽和愛戴有加。
我們再來了解下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河南洛陽人,魏拓拔氏的後裔,長孫氏的先人曾任宗室室長,因此號為長孫,此後便為姓。
長孫氏官宦世家,高祖做過大丞相,曾祖為平原公,祖父為左將軍,父親長孫晟任隋右衞將軍,精通兵法,博覽羣書。
長孫皇后受父薰陶,酷愛讀書,精通文史,常以古今之善惡自鑑。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之前就對長孫晟説:
“這麼明睿的人一定會生下不同常人的兒子,我們一定要結為親家”。
於是,長孫晟在女兒13歲時將她嫁給了李世民。從太原起兵到玄武門之變,夫妻兩人患難與共、情深意篤。李世民即位後,封她為皇后,掌管後宮,母儀天下。
長孫皇后是一位很有遠見的政治家,但她會吸取前朝後妃、外戚干政禍亂教訓,對政事概不與聞,只在太宗頭腦不清醒時,才巧妙地點撥開悟太宗。
她天性節儉,對長孫氏家族、對子女要求嚴格,還飽讀詩書,見識不凡。太宗每遇疑難的軍國大事,總想徵求長孫皇后意見,但長孫皇后總是拒絕。
她常説:
“牝雞司晨,意味着一個家將貧窮,我怎能干預國事呢?”
無論太宗怎麼懇請,她都閉口不答,決不參政。
在我們看來,長孫皇后一身才華,尤為可惜,她如有武則天那樣的野心,該會是怎樣的局面?也許歷史都會改寫了吧。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情深義重,對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寵。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為布衣之交,且私交甚好,還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也成為唐朝的開國元勳之一。
李世民視之為心腹,對他的待遇羣臣無人堪比。
有一次,唐太宗想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可自由出入宮中輔政,長孫皇后聽説後非常着急,多次請太宗撤銷這個決定,但太宗就是不聽。
他認為長孫無忌文武兼備,可堪任。
長孫皇后無奈之下,就只得去勸説哥哥了,讓他親自去求太宗,要求遜職,太宗只好改授他一個從一品的文散官。長孫皇后認為自己家族有幸結為皇室姻親已是很大榮耀了。
但他們並非都是才德出眾之人去身居高位,很容易出問題的,想要長久無憂,就不能讓他們擔任要職,只需以外戚身份覲見就已是大幸了。
從長孫皇后對家族的看法再聯繫日後之事,足見她非凡的遠見和智慧。
她對家族一視同仁,要求甚至更為嚴格,讓人心生敬佩,大唐有這麼一位賢良淑德的皇后,真是百姓之幸!
長孫皇后,作為一代賢后,她的賢良影響上千年。
在她臨死前,請求李世民不要給她家族人委以重任,要求她死後不要厚葬,要效仿古代聖賢,崇尚節儉。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6月的一天,一代賢后長孫皇后駕崩立政殿,享年僅36歲,太宗悲慟萬分説:
“皇后駕崩,我再也聽不到她的規勸良言了......”
長孫皇后去世後,唐太宗十分想念她,在宮中築一高台,每天站在高台上往長孫皇后的墳墓方向眺望,連朝政也擱下了,只有魏徵敢來勸諫。
唐太宗讓魏徵也登上高台看長孫皇后的墳墓,而魏徵説他只看到了唐高祖的墳墓,這讓太宗猛然醒悟,開始勤勉朝政。
寫在最後,致敬一代賢后-長孫皇后。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