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就業的雙贏抉擇 招工方式多樣

  “洄游”就業的雙贏抉擇,招工方式多樣!開春,不少產業園區又在為“招工難”犯愁。不過,記者在漢川採訪發現,一些用工曾“捉襟見肘”的鄉鎮級園區,車間卻熱熱鬧鬧。

“洄游”就業的雙贏抉擇 招工方式多樣

  8日,記者走訪漢川馬鞍鄉、西江鄉等地發現,飛速發展的鎮域經濟正引領大批勞動力“洄游”。“賺錢”與“顧家”,不再是必須取捨的硬幣兩面。

  企業在村頭,就業家門口

  馬鞍鄉榔頭村,地處漢江邊丘陵地帶,人均耕地不足7分地。這一彈丸之地,卻聚集着30多家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形成一個小有名氣的保安勞保服裝集羣——榔頭工業園。全省15家保安服裝定點企業,7家在榔頭村。

  説是工業園,其實找不到一個園區實體。10餘年聚集和成長,一個個服裝廠房散佈在村中,深深融入這個熱鬧鄉村的血脈。

  在銘元服飾公司車間裏,31歲的魏歡正在縫合制服壓肩縫。“騎車回家就15分鐘。”她有兩個孩子,大的10歲,小的4歲。自從小女兒出生,她就再沒有出遠門打工了。

  “孩子還小,沒怎麼加班,一年收入3萬多元。樓上車間的胡小蘭,孩子是她婆婆幫着帶,有時間加班,去年賺了6萬元,是我們車間最多的。”魏歡説。

  銘元服飾董事長譚新洲説,前幾年一直用工緊張,但今年要好招得多。越來越多像魏歡這樣的返鄉村民,願意在家門口上班。

  在彩虹服飾公司採訪,遇到剛回鄉的老員工劉玲,她去年在武漢一家美髮店做收銀。

  劉玲説,去外面闖蕩一番,才覺得回家更好:有免費的兩人間宿舍,還安了空調;水電、三餐都免費,生活開銷很小。“只要勤快,一個月5000多元不成問題。”

  馬鞍鄉鄉長餘春華介紹,鄉里的服裝企業從最初20多家擴張到126家,已初步形成索子垸、喻河、榔頭三大片區,1.5萬人從事服裝業。“過去,鄉鎮組織招工壓力很大,這兩年輕鬆多了。不僅本地村民願意返鄉就業,還有襄陽、黃岡甚至四川那邊的年輕人也成羣結夥過來。”

  招工形勢好,很大程度緣於企業形勢好。“保安制服這一行,訂單非常穩定。而且服裝樣式固定,操作難度不高,這也很吸引人。”彩虹服飾的廠長彭進生説。

  勞動力“梯度洄游”,幸福感增強

  與馬鞍鄉不同,西江鄉北河工業園的服裝企業以女性時裝為主。

  鑫玉林服飾公司是一家產值過億的女褲生產企業,每年有100萬條褲子流向漢正街等大型集貿市場。生意好時,一天能賣出1萬多條。

  負責人張想芝介紹,廠裏150名工人,來自洪湖、仙桃的各佔一半。

  原來,北河工業園已入駐的140多家服裝企業中,不少老闆來自仙桃、天門、潛江及洪湖、監利一帶,大部分是將廠從武漢遷到這裏,都帶有一批穩定的家鄉工人。

  鑫玉林服飾去年搬到北河工業園,原先的工人也從武漢“梯度洄游”到西江鄉了。

  25歲的蔣娜來自仙桃。“原先公司在武漢,回趟家得兩個小時坐車,兩三個月才有時間到婆婆那兒看看孩子。現在,北河工業園到仙桃的車每天半小時就有一趟,兩個星期就能回次家,平時家裏有事也能‘説走就走’。”

  她臉上的笑容告訴我們:離家近了,幸福感增強了。

  印象裏,服裝生產企業以女工為主。但記者採訪時發現,踩着縫紉機的男工還真不少呢!深入瞭解才知道,“婦唱夫隨”是這兒的一個普遍現象。

  在菲芘尋常服飾公司車間,來自楊林溝鎮的韓光發和鄧秀明夫妻倆,坐着一前一後兩個相鄰機位。

  妻子鄧秀明已在廠裏工作了2年,今年將本在武漢打工的丈夫也拉回來,學着做起縫紉。這樣,夫妻倆每天晚上都能回家,與兒子輝輝團聚。鄧秀明説,今年他倆總收入超過10萬元不成問題。

  “30+”現象,勞動力斷層之憂

  採訪時發現,“洄游”就業大軍,也有一個明顯特徵:“30+”現象。

  如馬鞍鄉銘元服飾,30歲以下員工不到20%,30歲至50歲員工佔80%以上。“其中40多歲的佔40%。”譚新洲説。

  在鑫玉林服飾公司,春節前又有2個姑娘出嫁,車間裏一個未婚姑娘都沒有了。“30+”現象的好處是穩定。彩虹服飾彭進生廠長説,前些年鄉里的服裝企業還有互相挖工的現象,現在基本上杜絕了。“工人平均年齡較大,追求穩定,很少有跳來跳去的。”

  正由於“熟人熟事”,工人和老闆很多事情都“好商量”。59歲的陳在娣在銘元服飾負責釘襯衣釦子,但她家裏還種了5畝地。到了農忙季節,會請幾天假回家忙農活。記者採訪當天正值“三八”婦女節,園區有幾家企業還給員工放了假。

  然而,“30+”現象顯現出的勞動力斷層現象也讓企業憂心。“肯定希望年輕人越多越好。他們手腳麻利,效率高啊。”據譚新洲觀察,有些女孩子寧願在大城市當個月收入一兩千元的普通文員,也不願在農村拿五六千元計件工資,覺得不體面。“大城市熱鬧繁華,年輕人工休出去玩玩很方便。在鄉鎮晚上冷冷清清,娛樂配套等不夠也是一個劣勢。”他呼籲鄉鎮能針對性地鼓勵發展第三產業,將更多年輕勞動力留在家門口。

  記者手記“兩不誤”提出全新考題

  梁曉瑩

  前幾日,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一句“發展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容納更多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讓他們掙錢顧家兩不誤”引發無數網友的情感共鳴。

  過去,在農民工的價值考量中,“掙錢”曾長期讓位於“顧家”;而現在,越來越明顯的“洄游”就業現象顯示,“兩不誤”這一美好期許,正漸變為部分鄉鎮的真切現實。

  農民工“洄游”返鄉就近就業,縣域經濟、鎮域經濟主體是最大受益者。但勞動力年齡斷層等特殊現象,又給企業和社會提出全新考題。見過世面的新生代農民工,已不僅限於薪酬這一單維標尺,他們對生活及娛樂配套、權益保護、工作環境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追求,在學習培訓、發展空間等方面也有更明確的目標。因此,各方積極探索,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園區及企業的“軟實力”,讓農民工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更好地助益縣域經濟、鎮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46 字。

轉載請註明: “洄游”就業的雙贏抉擇 招工方式多樣 - 楠木軒